养老金能抗通胀吗
近两万亿的余额放在银行里睡大觉,仅靠利息,还赶不上CPI,怎样保证养老金不缩水?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介绍,全世界的养老金基本有两种:一是现收现付制,也就是用这一代人的钱养上一代人,这种制度的好处是钱不用存起来,可以抗通胀,但是,一旦出现老龄化,工作的人支付养老金的负担就会很重。另一种是积累制,每个人都有一个账户,老了以后花自己的钱。好处是明明白白,存多少用多少,但缺点是不利于抵御通胀。中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综合了这两者,实行个人账户与统筹账户相结合的制度。
在郑秉文看来,出现空账并不说明养老金陷入了支付危机。目前因为当期的正常缴费收入与制度支出相比,基本上是收支平衡的,再加上每年财政补贴,盈余就非常大,只是各省的情况极不平衡,有将近一半的省份是收入小于支出。
不过,据今年六月人社部门发布的数据显示,有近两万亿的余额都放在银行里睡大觉,仅靠利息,很多年份赶不上CPI,累计余额的规模越大,损失就越大,因此,他认为,改革养老保险基金投资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统筹账户收益为何不公开?
无论是企业投入部分还是政府补贴部分,到底有多少,用到哪里去,公众都有权知道。
目前,养老金个人账户中的钱是可以查询的,可单位为企业职工缴纳的那部分却是一笔糊涂账。这笔钱进入统筹账户后就如同流入了一个"公共池塘",虽然知道这笔钱专款专用,是大家共同的资产,但是,却无法明确划分哪个人是多少份,陷入典型的"公地悲剧"中。
郑秉文认为,正是因为这样,所以大家都怕自己吃亏了,都愿意当搭便车者,想少交。
郑秉文说,养老账户现在信息的不对称是非常普遍的。中央政府每年公布的只是全国宏观的基本情况,在统筹层次很低的情况下,它与参保人本地的情况是有很大差距的,一个地方一个样,甚至天壤之别。如果要公布地方的社保情况,影响未必是正面的,因为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的社保基金支付能力远不如沿海发达省份,很容易产生社会恐慌。实际上,社保政策基本上是全国统一的,养老金的政策性很强,收不抵支是肯定会得到政府的转移支付,养老金是肯定能保证发放的。
所以,在统筹层次很低的情况下,让制度完全透明反而会产生误导,但不透明,参保人对制度不甚了解,社会无法有效监督。这就是一个悖论。
他认为,出路还在于提高统筹层次,提高以后,信息披露可以再扩大一些。他强调,统筹层次是指社保基金的收支的核算层次和统收统支的层级,这才是统筹层次的本意。而不仅仅只是目前提的费率、费基、业务流程等方面的"六统一",那是初级概念,中国特色。
费率能不能降低
很多环节存在"跑冒滴漏",所以目前费率虽高,但一旦降下来就会出现当期缺口。
既然个人和企业都觉得缴费太多,费率有没有可能降低?对此,郑秉文认为,毫无疑问,中国的费率跟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相比都是高的,但一旦降下来就会出现当期缺口,因为目前的正常缴费收入大约正好等于支出;本来,按照目前的缴费率、制度赡养率和替代率来看,这个费率是很高的,有很大的下调余地,但事实却不是这样,由于制度设计不合理,存在道德风险,在长长的缴费到支出的链条中,很多环节存在"跑冒滴漏",所以,这么高的费率还是不能满足需要。比如,缴费的真实费基就很小,月收入6000元,但为了逃避就只按4000元来做基数缴费,大家都不想按照真实收入作为缴费基数,都想逃避这个制度,这个制度没有激励性,没有体现多缴多得,制度设计存在问题。
所以,不是单降低费率这一件事就能解决,必须跟制度的顶层设计联系到一起。"养老保险的问题是一环扣一环,单独是改不动的,必须有一个顶层设计。"郑秉文说,制度一定要改,如果不改,中国将和许多国家一样,面临老龄化的严重威胁。
慧择提示:综上述可知,养老保险发展到今天,改革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只有养老保险制度更加完善,才能解决上述大家的疑问,才能使人民过上老有所养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