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由此引发了各界对于上海自贸区建设的种种猜想,尽管该方案具体细节还未公布,但可以肯定的是,上海自贸区试点将直接带动货物吞吐量的激增,以及往来贸易产品数量的成倍增加,而这一领域给各家保险商带来了无限的遐想。
"截至目前,中国航运险规模不到200亿元,其中货运险规模在100亿元,船舶险大约50亿至60亿元,这是个较低的起点,但却蕴含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在阳光产险上海航运险中心成立仪式上,该公司副总裁罗海平表示。
据了解,就在上述国务院发布对上海的重大利好之时,又有两家产险公司将航运险设在了上海,目前已经有包括人保、平安、太保、阳光和永安5家公司在上海建航运险中心。
"船舶险虽然增速不快,今年上半年只有6.32%,但仍高于全国,体现了上海航运保险中心的聚集效应。"7月15日,上海保监局产险处一位负责人表示。据他透露,今年上半年,阳光产险和永安产险相继在上海设立航运保险运营中心。
目前航运险主要包括货运和船舶两大险种,每年仅有200亿元的规模保费,在所有保险产品中,航运险总保费规模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上海自贸区实验区一旦启动,航运险保费有望呈现井喷式发展。
"尽管现在处于国际航运业的低谷期,但随着上海自贸实验区的推进,国际贸易的货物吞吐量会更大,这给国内的保险业提供了掘金的机会,国内外的货物因为关税的降低而从自贸区内通行,那么保险业可以从更多的企业中接到货运险和船舶险的保单。"7月15日,太保航运险事业部一位负责人表示。
"关键还是在于客户的挖掘,自贸区一旦形成,对于国内的出口企业,自然其船舶险和货运险由国内的专业保险业机构承保,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对于大量涌进的海外客户,这一块保险业务如何由国内险企抢到,对于已经建立的几大航保中心来说,是一个挑战。"7月16日,上海财经大学保险系教授许谨良称。
在业内看来,未来关税的降低就意味着从上海自贸区进入的货物将大大增加,而海外企业在国内都有分公司或合资的子公司,这些企业的航运险或许都由海外保险商提供,如今这一块实验区的划出,能否给国内险企带来新增业务,值得期待。
尽管国内航运险是一个大市场,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险企进入,其竞争也变得逐渐激烈起来。
"现在不仅有中资产险公司纷纷在上海设立航运险中心,外资财险法人公司也期望能从中分一杯羹,毕竟对于外资财险来说,它们更看重对于自己所在国企业的服务,而且外资公司的承保经验也比较丰富。"7月17日,上海一家外资公司货运险部负责人坦言。
市场上了解到,尽管作为外资财险公司聚集地的上海,但是还没有一家公司有专门的航运险运营部,此前包括苏黎世保险、皇家太阳保险等都有意涉足这块业务。
7月18日,从相关渠道独家获悉,有上海港和宁波港正在筹建中国首家专业性的航运保险公司,由港口企业作为主要的发起人,同时引进保险机构,航运、物流等领域的企业作为合作伙伴或者投资人,将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推动航运保险领域的创新。而记者联系上述两大港口相关部门,则并未得到回复。
许谨良也指出,如果不仅仅是保险公司,港口企业也加入航运险市场的话,那么对于这个市场来说,竞争就会比较大,但是如果中国经济转型成功,自贸区建设顺利推进,即使再增加一些经营主体,对于国内航运险市场而言,不无裨益。
罗海平也称,争取中高端市场的关键就在于与之契合的人才,通过专业的人才提供专业化的服务来吸引中高端客户;或者通过大股东的客户来发掘高端客户资源,但这两样所需的核心人才也恰恰是市场的稀缺资源。
慧择提示:综上述可知,上海先行试点国内首个自由贸易区建设的重大利好,对国内的航运保险业鼓励很大。他们已经开始着手进行这方面的工作了,但是由于这个试点的工作刚刚开始,还有很多不走的地方需要大家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