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儿成长发展的水平,直接关系到家庭的幸福,幼儿家庭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把孩子培养成栋梁之才,成为父母迫切关注的问题。但一些父母往往缺乏科学的教子方法,容易走入幼儿家庭教育的误区。
保护孩子加倍爱,“投保三步曲”打造完美宝贝计划!
一、走出智力第一的家庭教育误区
注重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把幼儿培养成才,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也是广大家长辛苦劳作的精神寄托。但是,不少父母对幼儿的教育偏重于智力因素的培养,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对制约幼儿成长的非智力因素诸如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则很少过问。许多家长受“学而优则仕”的陈旧思想观念的支配,认为孩子只有上大学才有出息,才能出人头地,于是整天让三、四岁的孩子背唐诗、背宋词、认汉字、算加减,扼杀了幼儿爱玩的天性,阻碍了幼儿的全面发展。智力是能力的核心和灵魂,发展幼儿的智力、培养幼儿的能力固然重要。但是,如果家庭教育仅从智力因素入手,甚至节衣缩食 ,大力投资,买一些高档智力玩具,而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并不是正确的途径。相反,若能从幼儿的非智力因素入手,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进取心、坚持性、自制力和勇敢精神等,如:在日常生活中让幼儿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使幼儿相信自己的力量,并予以表扬和鼓励;当幼儿在做某件事情、因其他原因半途而废时,就应及时地给予督促、鼓励,使他们坚持把事情做完做好;在游戏中让幼儿担任某些他们不喜欢的角色,以使他们的行为服从集体要求等等,这样就能使他们的正常智力得以充分地发挥。中国科技少年班的学生并不都是智力超常的“神童”,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极强的进取心、坚强的意志和远大的抱负。这正是他们取得超常的关键所在。因此,即使幼儿没有超常的智力,只要有较好的非智力心理品质,将来也可以成才,反之,将来有可能无所建树,甚至成为“废品”。成功=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这是从古今中外许多人才成长的经验中总结出来的。
二、走出宠爱过度的家庭教育误区
对幼儿爱得适当,爱得合理,爱中有教,教中有爱中国的不少独生子女在家里是“小皇帝”、“小公主”。不少家长整天把幼儿罩在“保险柜”里,放在“安全圈”内捧着、哄着。他们对幼儿百依百顺,要什么给什么,千方百计地满足幼儿的需要。加之爷爷奶奶、外婆外公的隔代爱,幼儿成了整个家庭的主宰和中心,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娇生惯养。另外,有的父母出于自私狭隘的偏见,对幼儿错误的思想行为,无原则地支持和保护,不相信自己的孩子会犯错误,或顾及到自己孩子的名声、孩子的前途,而竭尽全力为幼儿开脱,不与幼儿园或学校配合,到头来往往是事与愿违、后悔莫及。宠爱过度易使幼儿自私、自利,以自己为中心,好吃懒做,娇气十足,影响学业。父母的爱心固然可钦可佩,但是父母们应该好好想一想,在宠爱幼儿的过程中,你是否想到了宠爱幼儿的后果呢?教育家马卡连柯说:“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同志的一个孩子在上小学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学校伙食差,孩子身体渐渐瘦弱,保育员建议刘少奇同志把孩子接回家住,但被刘少奇同志拒绝了。他说:“孩子只有留在艰苦的地方,才能受到锻炼和考验。”由此可见,老一辈革命家对孩子的爱,是一种超越金钱的爱,一种理智的爱,希望家长们在借鉴的基础上,对幼儿爱得适当,爱得合理,爱中有教,教中有爱,才能使幼儿得以健康成长。
三、走出动辄体罚的家庭教育误区
尽量对幼儿进行说服教育一些家长遵照“棒打出孝子”、“不打不成才”、“打是疼骂是爱”的千年古训,对幼儿实施体罚,或打骂,或罚站,或饿饭,对幼儿简单粗暴,急于求成,以势压人。某市对500多名6—12岁的儿童家庭教育情况进行调查,发现67%的儿童常受父母打骂,80%的学生挨过父母打骂。有的父母因自己小时受过棍棒教育,觉得唯此法可行,也有人缺乏育儿常识,无从下手,觉得非此无从管教。也有的性格脾气急躁,难以自控,觉得以此训子自然。于是采用强硬专制的手段,滥施家长权威。幼儿不听话者,骂之;幼儿不懂事闯祸者,打之;幼儿不好好学习者,罚之……
总以为如此严厉管教,定能教育好幼儿,但往往事与愿违,导致父子、母子关系疏远、感情隔阂,导致幼儿自欺欺人,人格畸形,甚至导致幼儿悲观厌世,为幼儿以后走上犯罪的道路留下隐患。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难免会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但不应动辄体罚,对此家长应尽可能的以说服教育为主。
五、走出氛围不良的家庭教育误区
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做好幼儿的表率眼下家庭教育的一个恼人的问题是,一方面家长们希望成才,而另一方面家庭的氛围却不利于幼儿成长。有的父母经常搞窝里斗,闹家患,打离婚,给幼儿的心灵造成创伤。不少幼儿生活在无父或无母的残缺的家庭里,得不到严父的管教和慈母的疼爱,心理畸形发展。有的家长整天沉湎于麻将,厮杀于方城之中,这样的环境,怎能不影响幼儿的成长?在农村,不少家庭没有书柜,书籍甚少,即使有也只是消遣之类的闲书。有25%的家庭看电视只看武打言情之类的片子,对于新闻联播和一些启蒙、益智的节目却很少顾及。有的年轻父母只管给幼儿买一些小娃娃、手枪之类的玩具,却忽视购买对幼儿成长有启迪价值的书籍和智力玩具等。可以这样说,幼儿是看着父母的背影长大的,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的形象对幼儿的影响是巨大的,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认识。许多幼儿的性格、作风、行为习惯之所以很像父母,遗传并非起决定作用,而主要是从父母的言谈举止、待人处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
六、走出物质刺激的家庭教育误区
多给幼儿精神上的激励。物质刺激型家庭教育引进社会上物质奖励之法,对幼儿的成绩提高或品德进步,给予一定的奖品作奖励,不失为强化其好的表现、鼓励上进的好办法,但奖励过分,就容易走向物质刺激型家庭教育的误区。如有的幼儿做了好事或学习成绩良好,父母就慷慨解囊,给幼儿买这买那,小的奖励买玩具、买衣服,大则买高档游戏机、时髦名牌用品等等。物质奖励过多过滥,以钱代教、以物代爱,以为金钱万能、金钱之下必有才子,这就走入了物质刺激的家庭教育误区。物质刺激的确能对幼儿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使孩子有高度的积极性,可是产生的效力却是短暂的。家长只考虑物质刺激给幼儿带来的短期效应,而未考虑给幼儿造成的危害。从长远来看,这种手段注定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慧择提示:目前常见的幼儿家庭教育误区主要就是以上几点,这些不当的教育方法给孩子的一生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幼儿家庭教育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的,父母要端正家庭教育观念,科学的教育孩子,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保护孩子加倍爱,“投保三步曲”打造完美宝贝计划!
一、走出智力第一的家庭教育误区
注重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把幼儿培养成才,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也是广大家长辛苦劳作的精神寄托。但是,不少父母对幼儿的教育偏重于智力因素的培养,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对制约幼儿成长的非智力因素诸如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则很少过问。许多家长受“学而优则仕”的陈旧思想观念的支配,认为孩子只有上大学才有出息,才能出人头地,于是整天让三、四岁的孩子背唐诗、背宋词、认汉字、算加减,扼杀了幼儿爱玩的天性,阻碍了幼儿的全面发展。智力是能力的核心和灵魂,发展幼儿的智力、培养幼儿的能力固然重要。但是,如果家庭教育仅从智力因素入手,甚至节衣缩食 ,大力投资,买一些高档智力玩具,而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并不是正确的途径。相反,若能从幼儿的非智力因素入手,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进取心、坚持性、自制力和勇敢精神等,如:在日常生活中让幼儿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使幼儿相信自己的力量,并予以表扬和鼓励;当幼儿在做某件事情、因其他原因半途而废时,就应及时地给予督促、鼓励,使他们坚持把事情做完做好;在游戏中让幼儿担任某些他们不喜欢的角色,以使他们的行为服从集体要求等等,这样就能使他们的正常智力得以充分地发挥。中国科技少年班的学生并不都是智力超常的“神童”,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极强的进取心、坚强的意志和远大的抱负。这正是他们取得超常的关键所在。因此,即使幼儿没有超常的智力,只要有较好的非智力心理品质,将来也可以成才,反之,将来有可能无所建树,甚至成为“废品”。成功=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这是从古今中外许多人才成长的经验中总结出来的。
二、走出宠爱过度的家庭教育误区
对幼儿爱得适当,爱得合理,爱中有教,教中有爱中国的不少独生子女在家里是“小皇帝”、“小公主”。不少家长整天把幼儿罩在“保险柜”里,放在“安全圈”内捧着、哄着。他们对幼儿百依百顺,要什么给什么,千方百计地满足幼儿的需要。加之爷爷奶奶、外婆外公的隔代爱,幼儿成了整个家庭的主宰和中心,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娇生惯养。另外,有的父母出于自私狭隘的偏见,对幼儿错误的思想行为,无原则地支持和保护,不相信自己的孩子会犯错误,或顾及到自己孩子的名声、孩子的前途,而竭尽全力为幼儿开脱,不与幼儿园或学校配合,到头来往往是事与愿违、后悔莫及。宠爱过度易使幼儿自私、自利,以自己为中心,好吃懒做,娇气十足,影响学业。父母的爱心固然可钦可佩,但是父母们应该好好想一想,在宠爱幼儿的过程中,你是否想到了宠爱幼儿的后果呢?教育家马卡连柯说:“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同志的一个孩子在上小学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学校伙食差,孩子身体渐渐瘦弱,保育员建议刘少奇同志把孩子接回家住,但被刘少奇同志拒绝了。他说:“孩子只有留在艰苦的地方,才能受到锻炼和考验。”由此可见,老一辈革命家对孩子的爱,是一种超越金钱的爱,一种理智的爱,希望家长们在借鉴的基础上,对幼儿爱得适当,爱得合理,爱中有教,教中有爱,才能使幼儿得以健康成长。
三、走出动辄体罚的家庭教育误区
尽量对幼儿进行说服教育一些家长遵照“棒打出孝子”、“不打不成才”、“打是疼骂是爱”的千年古训,对幼儿实施体罚,或打骂,或罚站,或饿饭,对幼儿简单粗暴,急于求成,以势压人。某市对500多名6—12岁的儿童家庭教育情况进行调查,发现67%的儿童常受父母打骂,80%的学生挨过父母打骂。有的父母因自己小时受过棍棒教育,觉得唯此法可行,也有人缺乏育儿常识,无从下手,觉得非此无从管教。也有的性格脾气急躁,难以自控,觉得以此训子自然。于是采用强硬专制的手段,滥施家长权威。幼儿不听话者,骂之;幼儿不懂事闯祸者,打之;幼儿不好好学习者,罚之……
总以为如此严厉管教,定能教育好幼儿,但往往事与愿违,导致父子、母子关系疏远、感情隔阂,导致幼儿自欺欺人,人格畸形,甚至导致幼儿悲观厌世,为幼儿以后走上犯罪的道路留下隐患。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难免会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但不应动辄体罚,对此家长应尽可能的以说服教育为主。
五、走出氛围不良的家庭教育误区
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做好幼儿的表率眼下家庭教育的一个恼人的问题是,一方面家长们希望成才,而另一方面家庭的氛围却不利于幼儿成长。有的父母经常搞窝里斗,闹家患,打离婚,给幼儿的心灵造成创伤。不少幼儿生活在无父或无母的残缺的家庭里,得不到严父的管教和慈母的疼爱,心理畸形发展。有的家长整天沉湎于麻将,厮杀于方城之中,这样的环境,怎能不影响幼儿的成长?在农村,不少家庭没有书柜,书籍甚少,即使有也只是消遣之类的闲书。有25%的家庭看电视只看武打言情之类的片子,对于新闻联播和一些启蒙、益智的节目却很少顾及。有的年轻父母只管给幼儿买一些小娃娃、手枪之类的玩具,却忽视购买对幼儿成长有启迪价值的书籍和智力玩具等。可以这样说,幼儿是看着父母的背影长大的,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的形象对幼儿的影响是巨大的,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认识。许多幼儿的性格、作风、行为习惯之所以很像父母,遗传并非起决定作用,而主要是从父母的言谈举止、待人处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
六、走出物质刺激的家庭教育误区
多给幼儿精神上的激励。物质刺激型家庭教育引进社会上物质奖励之法,对幼儿的成绩提高或品德进步,给予一定的奖品作奖励,不失为强化其好的表现、鼓励上进的好办法,但奖励过分,就容易走向物质刺激型家庭教育的误区。如有的幼儿做了好事或学习成绩良好,父母就慷慨解囊,给幼儿买这买那,小的奖励买玩具、买衣服,大则买高档游戏机、时髦名牌用品等等。物质奖励过多过滥,以钱代教、以物代爱,以为金钱万能、金钱之下必有才子,这就走入了物质刺激的家庭教育误区。物质刺激的确能对幼儿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使孩子有高度的积极性,可是产生的效力却是短暂的。家长只考虑物质刺激给幼儿带来的短期效应,而未考虑给幼儿造成的危害。从长远来看,这种手段注定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慧择提示:目前常见的幼儿家庭教育误区主要就是以上几点,这些不当的教育方法给孩子的一生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幼儿家庭教育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的,父母要端正家庭教育观念,科学的教育孩子,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