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关方面已经把履约保险贷款的盘子从2010年时的1.6亿扩展到了17亿。这一消息刚发布,就有几百家科技中小企业提出申请。这项创新被认为走出了一条解决小微科技企业融资问题的新路。
科技企业:收到“救命钱”
2009年,32岁的沈修平和几个合伙人,自掏腰包开始研发基于云视频的联网服务;如今,他的业务年销售额已达3000万元,但如果没有履约贷款,沈修平的创业很可能已经失败。因为研发进行到2010年,产品推入市场的关键阶段,他的钱用光了。沈修平辗转了好几家银行申请贷款,都因为他的公司没有硬资产可抵押而落空。履约保险贷款试点此时正巧启动,沈修平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填写了申请表格,经过一番严格且迅速的评审后,他拿到了200万无抵押“救命钱”。
让银行放心放贷的,是由政府参与的风险共担机制,市科委为7家银行匹配了2500万元的风险补偿准备金。一旦沈修平们不能按时还款,市科委、保险公司(或担保公司)和银行将各承担25%、45%和30%的坏账风险。
科创中心:做好“把关人”
社会上企业良莠不齐,要把钱发给真正需要的“好企业”,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做了大量细致、周到的调查、评审等把关工作。2009年,袁丽菊和丈夫回国开了一家生产塑料添加剂的公司,企业创立初期就逢国际金融危机,企业发展陷入困境,大部分银行拒绝了她的贷款申请。这时候,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履约保险贷款项目组主管诸舜范带来了由银行、保险公司相关人员组成的评审小组,对企业发展情况进行评估。袁丽菊企业生产的主要是阻燃母料,该产品技术含量高,国内细分市场竞争者极少,最后小组一致认为,这是一家有发展潜力的公司,决定给予200万元的贷款资助。
中小科技企业贷款难的另一个原因是,银行很难评定一家企业是否真有发展前途,而科创中心的专业人员成天和这些企业打交道,由他们推荐的企业,对金融机构来说更有“说服力”。
金融机构:出现“竞争者”
截至今年10月底,履约保险贷款试点已经受理企业申请319家次,申请贷款11亿;放款企业193家,企业已累计获得贷款6.3亿。由于试点期间的良好信用,履约保险贷款的“招牌”越做越硬,金融机构间开始出现竞争局面。银行为了“抢”到更优质的企业,服务水平在不断提升。另一方面,市科创中心给予银行选择保险或者担保公司的权利(过去由科创中心指定),此举又将推动保险公司与担保公司的竞争意识。
慧择提示:上海市推出履约保险贷款试点,将有效解决普通小微科技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为小微科技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让银行放心放贷的,是由政府参与的风险共担机制,上海科委为7家银行匹配了2500万元的风险补偿准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