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自去年底风云转向,财险业居然再度出现了苦日子的苗头。中国财险业到底怎么了,难不成要回味粗糠烂菜?在这样一个财险市场费率改革整装待发,交强险对外开放的大时代之下,何必如此自残?
“自70号文(《中国保监会关于进一步规范财产保险市场秩序工作方案》,简称70号文)将国内财险业引入新的发展阶段后,当前国内财险业又一次走到了新街口,”国内某大型财险公司副总裁直言,“国内财险业即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当前国内财险业正处于变革前的特殊时期。”
其实,国内财险业2012年来的市场表现尚可,无论是保费增速,还是利润指标都优于寿险业。2012年可以说是保险行业甚为苦难的年度,多家企业陷入负增长境地,尤其是寿险业2%的增长幅度,令人唏嘘。低迷之中,财产险表现出相对平稳的一面,甚至可以说是行业的亮点。不过,财险业的下滑也是不争的事实。
保监会公开数据显示,上半年国内财产险保费为2699.5亿元,同比增长13.5%。过去三年,国内财产险年均保费增幅为25%。
特别是衡量财险业盈利强弱的主要指标数字——综合成本率出现上升。综合成本率上升,就意味着财险公司的承保利润率出现了下滑,而这也决定了2012年财险公司的净利润下滑恐怕已经不可避免。
太保产险董事长兼总经理吴宗敏坦言,去年年底至今市场竞争加剧,导致行业业务获取成本上升,新车销售放缓、加之车辆零部件价格上涨及自然灾害多发使得理赔成本增加。他认为未来行业综合成本率可能会继续上升。
“2008年以来保监会对财险行业的顶层设计、车险信息平台建设等严控理赔质量的政策利好已到达顶点,进一步释放的空间有限。”大地保险总经理郭敏认为,宏观经济放缓也是保费收入放缓、竞争激烈、综合成本率上升的主要因素之一。无论是宏观背景,还是行业生态环境,国内财险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周期。
对此,有券商表示认同,长期来看,财险市场属于完全竞争行业,行业利润率难以长期维持高位。预计伴随行业竞争加剧,未来财险行业综合成本率仍将缓慢上升。
保费收入下降,各地市场的业务获取成本不断攀升、综合成本率推高,国内财险业连续2年盈利高增长后回归均衡,走出盈利高峰。
回顾国内保险业十一五期间的主要成绩,财险行业盈利高启的光芒很是耀眼。2008年8月,保监会下发70号文,整顿满目苍夷的财险行业。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系教授庹国柱表示,2008年之前,国内财险业已经连续数年出现行业性亏损。尤其是2008年,常规承保业务亏损严重,并在 2008 年遭受资本市场由“牛”转“熊”和巨灾损失(汶川地震、全国多地暴雨等极端天气影响等)的多重打击之下,造成了行业性的巨额亏损。如果保监会严格监管规则,将会出现多家产险公司破产的局面。迫于无奈,保监会动用保险保障基金进行救助才令之免于出局。
70号文件下发以后,财险业发生了明显的好转。2009年,财险业实现盈亏平衡,且有微利。2010年则实现承保盈利,2011年盈利继续高企。
与其说70号文将财险业带入盈利高峰,不如说70号文改变了财险业的发展观念。从只看重投资的一条腿走路,更改为投资、承保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发展模式。
70号文之前,许多财险公司过分追求保费规模和市场份额,不仅没有实现盈利,还导致偿付能力下降。原因在于公司发展模式粗放、产品结构不合理,公司盈利能力不强甚至长期亏损,主要依赖股东增资或发行次级债维持偿付能力。然而,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洗礼,粗放式的经营模式令财险业备吃苦头。
这一阶段,财险业传统的观点认为:承保可以亏损,业绩可以通过投资收益进行平衡,特别是在前些年我国资本市场一派繁荣景象的背景下。
70号文的出现将之带回理性经营,灌输承保独立盈利的理念,财险业也因此过了两年好日子。
然而,这种“承保可以亏损”的意识于去年底再度冒头,追求保费规模和市场份额的险企规模冲动重现江湖。“这次的规模冲动和往昔的规模冲动有些不同,”有财险公司一把手告诉记者,财险市场改革势在必行,费率市场化整装待发即将推向市场,加之交强险对外资、合资财险公司开放,短时间内虽没有多大影响,但长远来看势必要蚕食部分中资险企市场份额,财险业将进入一个完全竞争的时代,“可以说,这是完全竞争前,最后一次瓜分市场份额的盛宴。尤其是大型财险公司,要通过这一次看似盲目不计代价的保费冲动,竭力多争取一些客户资源。市场秩序不会持续这么混乱,毕竟当前的市场环境以及保险公司成熟度都非昔日可比。”
慧择提示:作为各大险种中最为盈利的财险业,它无疑是各种保险在行业内的老大,它如何发展关系着整个保险行业的发展。认真对比上述一番言语,回想去年底今年初国内财险市场乱象再起的局面也就变得容易理解了,也明白了为何大保险公司挑头掀起费用乱象。正如上述高管所言,“财险业即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