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每年的七月到九月,临清家家乐宾馆前就形成了一个小型的蟋蟀交易市场,在这个时间,蟋蟀爱好者们也纷纷加入到大规模的捕捉、收购行动中--晚上去地里捉蟋蟀,早上拿到市场上,给来自上海、北京、天津、西安等地的蟋蟀收购商挑选收购。交易非常火爆,有的蟋蟀甚至能卖到上万元。
捉蟋蟀有讲究 昼伏夜出还要有专门工具
8月10日晚上7点半,在冠县甘官屯镇的一村头,能看到远处田地间些许星星似的亮点。“那些都是逮蛐蛐的。”捉蟋蟀五六年的张先生说,每到晚上,他们就会出发到农村,下田地准备彻夜战斗。
张先生说,7月份成熟的蟋蟀生长在塑料大棚中,故名棚虫。现在到了8月份,田地里的“地虫”逐渐长大,成为捕捉者的新宠。临清的蟋蟀捕捉者一般要到冠县、莘县一带捉“棚虫”。地虫成熟后,在临清市附近的田地就可以捕捉。
在临清市蟋蟀交易现场,很多捉蟋蟀的专门用具,非常小巧精致,如手电筒、网子、撬棍等。张先生介绍,捉蛐蛐先听声,老手就能分辨好坏和具体的位置,确定好以后,用网子罩住。如果在洞里,就用撬棍小心地挖出来。
蛐蛐每到凌晨2点半以后才开始鸣叫,只要傍晚选好地方,等蛐蛐鸣叫之时,便可下网捕捉了。蛐蛐一般两个窝,这两个窝相距不远,一边惊扰它时,它会蹦向另一边。
正是基于这种规律,捉虫人会将捉虫网放到一个窝前,然后用专用头灯猛照蛐蛐,蛐蛐就会一动不动,随即拍打蛐蛐的另一个窝,这样蛐蛐就会自投罗网。
捉蟋蟀的人昼伏夜出,尤其现在地里的玉米已经一人多高,在里面穿行,让很多人的胳膊、腿等裸露的地方被玉米叶割伤。这还不是最糟糕的,大晚上的埋伏在别人田里,常被误以为是贼。对此,临清市蟋蟀协会专门给每个会员发了会员证,并给周围的派出所说明了情况。
逮蟋蟀挺赚钱 有老捉手半月能挣万元
“你看看我这几个怎么样?昨天逮了一晚上。”10日早上不到7点,来自临清老赵庄的马先生拿着五个竹筒询问来自西安的商家徐先生。一直到看完这五只蟋蟀,徐先生也没有中意的,马先生也显得有些无奈。
马先生是第一次逮蟋蟀,可以说经验不足。他从晚上10点开始逮,一直到在田地里蹲点摸索了5个小时,逮了5只蟋蟀。
随后,一名约40左右的男子拿着一晚上的战利品请徐先生“验货”,他只带来了三只自认为精品的蟋蟀。徐先生用网子堵住竹筒的出口,蟋蟀跳到网中,再小心翼翼地放到一个直径约10厘米,高10厘米的白瓷罐中。
“个头不小,牙齿也不错。”徐先生边看边评价说,但这只蟋蟀的厚度不够,并让对方报价。“这只1000块,你看看值不值。”“100块,最多200块。”这名男子一看价格较低转身寻找其他买家。徐先生说,他来了几天时间收购了30多只蟋蟀,价格没有超过500元的。“这两天就返回西安,准备9月份的比赛。”正说着,捉蟋蟀五六年的张先生也来到了市场,这次他不是来卖蟋蟀,而是专门来观察一次市场。
“整个临清市场的蟋蟀爱好者五六千人,有非常能干的老蟋蟀捉手,半个月已经赚了1万多元,经验很关键,一晚上能捉到两三只质量高的蟋蟀,就能卖个好价钱。”张先生说。
购蟋蟀得看仔细 养殖蟋蟀曾险毁市场
“一只蛐蛐一头牛。”这样的说法在明清的临清就早有流传。临清蟋蟀协会常务会长李印忠介绍,临清蟋蟀文化应起源于宋朝,兴于明清。谈起近几年临清蟋蟀市场的发展情况,协会一副会长并不满意当前的市场交易情况,原因是曾经有人养殖蟋蟀卖,不少外地商人被骗,险些毁了市场。
人工养殖的蟋蟀俗称“白虫”。由于人工饲养的原因,白虫就像肉食鸡一样,虽然个大威武,颜色体型很漂亮,但是一上战场就败。跟蟋蟀打了多年交道的人能看出一些白虫,但是还是有很多外地商人被骗,从那时对临清蟋蟀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不肯再来收购。
好蟋蟀主要看形态,好斗的蟋蟀前面两颗牙非常大,虎头尖翅,色泽鲜艳膀皮厚,头相宽阔爪子粗,而这样的蟋蟀价格也高一些。“在以前曾有一只蛐蛐卖到一万多元,可以说是最贵的了。”
行外人很难相信,一只小蛐蛐,竟然能值一万多元。据了解,蛐蛐的价格高的有200元、300元、1000元、2000元、4500元、7000元,也有价格低的从2元到20元不等。李印忠说,会员们忙活这两个月,除去吃喝等费用,一般都能净赚一万多块。
慧择网提醒:相比较宁阳、宁津等地的蟋蟀市场来说,临清的市场并不算大。“像宁津,几乎家家户户都去捉蛐蛐,一个秋季每家能赚三四万。”来自济南的宫先生说,他已经收购了60多只蟋蟀,下一站准备去宁津再收一部分,9月份开始到各地准备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