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延型养老保险的推出,可谓一波三折。早在2007年,该政策就开始在我国一些地方展开讨论和论证,上海和厦门两地先后屡次传出即将开征的消息,但始终未与世人见面。如今梦想总算快要照进现实了。而据保险公司内部测算,试点将为上海带来年均逾100亿元的保费增量。若将来向全国推广,则将为全国保费增量提供不竭动力。
具体方案还存变数
根据此次上报的方案,上海个人税延型养老保险产品定位为:契约型,产品形式为万能型、分红型保险;税收递延模式采取“税基递延”型,即在缴费及收益阶段免税,领取阶段再根据当期税率表缴税。
根据参与研究讨论的相关保险公司内部测算,采取“税基递延”型模式,同等收入情况下,越早购买税延型养老保险产品,未来可省税额越高;同等时间开始购买产品的情况下,收入越高,未来可省税额也越高。
覆盖范围上,无论企事业单位还是政府机关,都可以参与。产品操作模式上,缴费是由企业代扣代缴,领取时保险公司代扣代缴个税;员工离职时,可以在不同保险公司、不同企业之间转移。当然,最终出台的方案,对于产品形式、缴费额度及缴费比例分摊等都有可能会发生修改和变化。
实际减税效果有多少
尽管具体方案尚未出台,但根据目前掌握的信息,已可以估算出购买税延型养老保险的减税效果。
由数据得知,不同收入水平的人群,购买税延型养老保险所获得的税收优惠大不相同。对于税前收入4268元的雇员来说,本就不用缴纳个税,因此该政策对其没有什么吸引力。而随着收入的提高,购买税延型养老保险所能节省的个税也会随之增加。经测算,以15539元为分水岭,月收入超过这个数值的,每月购买700元税延年金保险的节税额都是175元,一年就有2100元。如果算上长期投资复利效应,节税效果更加明显。由此可见,税延型养老保险对于中低收入人群似乎吸引力不大,毕竟以上海目前的物价和房价水平看,月收入在6000元以下的人群当下生活压力较大,很难为了21元的节税额而放弃700元当期收入的支配权。相比而言,在获得企业共同缴费的前提下,中高收入人群有较大的动力购买税延型养老保险。
要注意的是,当下不用缴纳的个税在将来退休后支取时还是要根据当时的税率及税收起征点情况补缴的。只不过如果物价持续上涨,个税起征点持续提高的话,有可能届时拿到的养老金低于那时的个税起征点而不用再缴税。不过,目前的试点草案尚未确定有关养老金为一次性支取还是分期支取,如果是一次性支取,由于数额较大,一般都需要补交个税。
举例来说,如果今年30岁的男性每月缴纳700元企业年金直到60岁,按照4.5%的年复合利率计算,60岁时账户累计余额为52.3万元;与此同时,若一次性补缴5.04万元个税,账户余额47.25万元;如果分15年领取,领取期间账户收益率为3%,每月领取为3254元。假设未来30年的年复合通胀率为3.5%,届时的3254元就相当于现在1159元所代表的货币购买力,尽管金额不是很高,但却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社保养老金不足给养老需求带来的影响。
从延退到延税
最近关于退休年龄延迟的消息和争论不绝于耳。先是人社部放风延迟退休年龄是必然趋势,下半年将启动弹性延退和弹性领取养老金的调研,结果立刻引来专家和民众的大论战。后来人社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何平又直言,由于老龄化问题加剧,我国应逐步将退休年龄延长至65岁,马上又有专家出面驳斥说别拿劳动力不足偷换延迟退休概念。更有调查显示,超九成网民反对退休年龄延至65岁……延迟退休究竟是“必然趋势”还是“偷换概念”?恐怕各有各的道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改变单靠政府退休金养老的观念已是当务之急。放下争论,直面问题,还是应尽早帮助国民树立起“三条腿走路”的多维养老思路和习惯。此时,上海将试点税延型养老保险的做法无疑拓宽了化解难题的思路。
慧择提示:从形式上说“税延型养老保险”是政府让利,百姓收益;从结果上说是政府减压,百姓安心。如今在我国面对越来越严重的老龄化现象和养老金难题的情况下,老龄化最严重的上海另辟蹊径,果断试点,实为明智之举,值得拍手称赞。当然,鼓励企业通过年金保险为员工的退休生活保驾护航,光靠延税优惠恐怕不够,还需要政府切实在税收和社保费用上给企业减负。总之,只有多管齐下,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化解人们对老无所依的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