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我国现阶段应对体制转型和社会结构深刻变化的重要内容。保险作为各种风险的统筹管理者,具有其他行业无法比拟的全局性、系统性和深刻性的制度优势。参与支持社会管理创新,是保险业推进发展转型的重要切入点,是打造保险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保险业与经济社会良性互动的重要方式。
参与社会管理的路径选择
路径一:以主动服务的思路降低社会经济转型风险
坚持在发展中解决问题,才能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供根本保障。当前,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仍是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仍需保险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以降低转型风险;一是降低社会转型风险;二是降低企业转型风险;三是降低政府决策风险;四是推动保险业健康有序发展。
路径二:以一体化的思路做好保险创新工作
要积极承接政府进行风险转移和社会救助的职责,在保障特定群体风险,完善社会管理体系方面创新具有地方特色的保险产品和服务,以有效满足政府安定社会、改善民生的管理需要。一方面,及时转变服务理念。强化“人本型”、“和谐型”理念,选择重点领域创新服务,以进一步保障市民利益,满足百姓需求,积极发挥保险的社会公益作用。另一方面,着力形成“一体化”参与模式。针对民生领域服务工作涉及面广的特点,在系统内部,做到展业、理赔服务等各项工作的紧密衔接、不留空当;在系统外部,加强与政府金融办、民政、人社等部门的协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强化社会协同,运用社会力量提升保险知识教育和服务管理水平。要及时转变工作方法。以做好特殊人群的衔接管理为重点,建立与开放、动态社会环境相适应的工作方式,如推进社区服务站试点工作。
路径三:以精细化的思路参与化解社会矛盾纠纷
以防灾减损技术优势提高社会安全管理水平,以市场价格杠杆作用促进社会行为规范,以信息共享机制提升社会诚信水平,以及时有效化解社会矛盾。
一方面,推进矛盾纠纷化解体系化。转型时期的社会矛盾纠纷涉及多样化矛盾主体、多层次社会关系、多领域利益冲突,这就需要保险机构、行业协会积极参与各类调解组织网络,形成更为协调有序的工作体系。另一方面,推进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新模式。争取必要的财政支持,设立相应的基金,建立第三方付费机制来规范各类纠纷的调解处置;同时实行保险费率浮动机制,确保全面有效地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贯彻“重在预防”的原则,发挥风险管理专业优势,通过承保前的风险评估和承保后的防灾减损,指导投保企业防范风险,促进全社会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
路径四:以集约化的思路提升保险服务的效能
把调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管理难题、提高社会运转效率作为保险创新社会管理的根本追求,努力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保险服务体系。
一是要善于促进保险服务资源集聚,构筑“大服务”格局。如发挥保险行业协会作用,整合辖内各保险机构专业人员力量,为群众搭建“一站式、窗口化、综合性”的保险服务平台,形成提供保险服务的整体优势,畅通群众利益诉求渠道,满足群众多元利益诉求。二是要不断扩大覆盖面,构筑群众权益救助网络。如完善乡镇保险工作站,探索在社区建立保险服务工作站,让保险工作站逐步成为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有效载体。同时,加大对困难群体的保护力度,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一步降低保险门槛,不断扩大保险援助范围,最大限度地保障困难群众的权益。三是加强协作配合,构筑满足诉求的多元机制。如与公、检、法建立保险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配合机制,与劳保、信访、工青妇、残联等部门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切实提升为困难群众依法提供救助的能力。
路径五:以系统化的思路推进保险文化的发展
保险文化是保险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思想保证和文化支撑。要在“普”字上下工夫,通过保险消费者教育奠定保险文化发展的社会心理基础。要在“新”字上下工夫,善于运用现代大众传媒,不断拓展宣传教育阵地,拓宽保险文化传播渠道,丰富保险文化产品。如整合现有资源,以规模化谋求社会影响的最大化;以市场运营、公司运作的服务外包方式,创作具有较高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保险文化精品,增强保险文化传播的有效性。要在“实”字上下工夫,不搞空洞的宣讲,通过调查研究深入把握各时期保险宣传工作的重点,积极介入党委政府难点问题,变事后被动宣传为事前主动宣导,根据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及时把保险知识送到基层,切实解决现实问题,从而使保险工作得到各级领导重视与支持,受到广大群众欢迎与参与。
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
关键点
保险业参与和支持社会管理创新,是一项涉及全局的系统性工程,需要以创造性的思维、科学化的手段、强有力的保障来加以推进。
围绕民生推动创新。保险业要实现管理工作的新提升,增创全面领先的新优势,必须在围绕民生的改革创新上走在前面。要正确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眼前与长远的关系、创新发展与风险防范的关系,以实现政府管理增效能、保险经营有效益、人民群众得实惠的目标。
融入地方全局工作。实践证明,只有把保险创新发展工作主动融入地方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才能充分体现其推动和保障作用,才能充满生机活力,才能取得实效。要始终着眼发展大局,把保险创新放在地方政府服务民生的背景中思考,放在地方政府科学发展的实践中去谋划,更加自觉地融入地方大局。行业要紧紧抓住政府社会管理职能转移的有利时机,注重创新保险产品和服务,在承接过程中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摆在同等位置甚至于突出社会效益,通过社会效益的不断显现和功能作用的持续发挥来发展壮大自己,从而带来经济效益。
【慧择提示】构建多方联动机制。充分发挥政府推动这只“有形之手”与市场运作这只“无形之手”的作用,将政府部门、保险监管部门、保险专业机构、企业和市民四方有机组织起来,多管齐下、协调运用保险机制参与社会管理。政府、监管部门要发挥组织优势,做好政策引导,整合社会资源优势;不断建立和完善社会监督机制,提高行业透明度,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运作环境。
参与社会管理的路径选择
路径一:以主动服务的思路降低社会经济转型风险
坚持在发展中解决问题,才能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供根本保障。当前,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仍是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仍需保险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以降低转型风险;一是降低社会转型风险;二是降低企业转型风险;三是降低政府决策风险;四是推动保险业健康有序发展。
路径二:以一体化的思路做好保险创新工作
要积极承接政府进行风险转移和社会救助的职责,在保障特定群体风险,完善社会管理体系方面创新具有地方特色的保险产品和服务,以有效满足政府安定社会、改善民生的管理需要。一方面,及时转变服务理念。强化“人本型”、“和谐型”理念,选择重点领域创新服务,以进一步保障市民利益,满足百姓需求,积极发挥保险的社会公益作用。另一方面,着力形成“一体化”参与模式。针对民生领域服务工作涉及面广的特点,在系统内部,做到展业、理赔服务等各项工作的紧密衔接、不留空当;在系统外部,加强与政府金融办、民政、人社等部门的协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强化社会协同,运用社会力量提升保险知识教育和服务管理水平。要及时转变工作方法。以做好特殊人群的衔接管理为重点,建立与开放、动态社会环境相适应的工作方式,如推进社区服务站试点工作。
路径三:以精细化的思路参与化解社会矛盾纠纷
以防灾减损技术优势提高社会安全管理水平,以市场价格杠杆作用促进社会行为规范,以信息共享机制提升社会诚信水平,以及时有效化解社会矛盾。
一方面,推进矛盾纠纷化解体系化。转型时期的社会矛盾纠纷涉及多样化矛盾主体、多层次社会关系、多领域利益冲突,这就需要保险机构、行业协会积极参与各类调解组织网络,形成更为协调有序的工作体系。另一方面,推进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新模式。争取必要的财政支持,设立相应的基金,建立第三方付费机制来规范各类纠纷的调解处置;同时实行保险费率浮动机制,确保全面有效地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贯彻“重在预防”的原则,发挥风险管理专业优势,通过承保前的风险评估和承保后的防灾减损,指导投保企业防范风险,促进全社会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
路径四:以集约化的思路提升保险服务的效能
把调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管理难题、提高社会运转效率作为保险创新社会管理的根本追求,努力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保险服务体系。
一是要善于促进保险服务资源集聚,构筑“大服务”格局。如发挥保险行业协会作用,整合辖内各保险机构专业人员力量,为群众搭建“一站式、窗口化、综合性”的保险服务平台,形成提供保险服务的整体优势,畅通群众利益诉求渠道,满足群众多元利益诉求。二是要不断扩大覆盖面,构筑群众权益救助网络。如完善乡镇保险工作站,探索在社区建立保险服务工作站,让保险工作站逐步成为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有效载体。同时,加大对困难群体的保护力度,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一步降低保险门槛,不断扩大保险援助范围,最大限度地保障困难群众的权益。三是加强协作配合,构筑满足诉求的多元机制。如与公、检、法建立保险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配合机制,与劳保、信访、工青妇、残联等部门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切实提升为困难群众依法提供救助的能力。
路径五:以系统化的思路推进保险文化的发展
保险文化是保险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思想保证和文化支撑。要在“普”字上下工夫,通过保险消费者教育奠定保险文化发展的社会心理基础。要在“新”字上下工夫,善于运用现代大众传媒,不断拓展宣传教育阵地,拓宽保险文化传播渠道,丰富保险文化产品。如整合现有资源,以规模化谋求社会影响的最大化;以市场运营、公司运作的服务外包方式,创作具有较高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保险文化精品,增强保险文化传播的有效性。要在“实”字上下工夫,不搞空洞的宣讲,通过调查研究深入把握各时期保险宣传工作的重点,积极介入党委政府难点问题,变事后被动宣传为事前主动宣导,根据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及时把保险知识送到基层,切实解决现实问题,从而使保险工作得到各级领导重视与支持,受到广大群众欢迎与参与。
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
关键点
保险业参与和支持社会管理创新,是一项涉及全局的系统性工程,需要以创造性的思维、科学化的手段、强有力的保障来加以推进。
围绕民生推动创新。保险业要实现管理工作的新提升,增创全面领先的新优势,必须在围绕民生的改革创新上走在前面。要正确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眼前与长远的关系、创新发展与风险防范的关系,以实现政府管理增效能、保险经营有效益、人民群众得实惠的目标。
融入地方全局工作。实践证明,只有把保险创新发展工作主动融入地方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才能充分体现其推动和保障作用,才能充满生机活力,才能取得实效。要始终着眼发展大局,把保险创新放在地方政府服务民生的背景中思考,放在地方政府科学发展的实践中去谋划,更加自觉地融入地方大局。行业要紧紧抓住政府社会管理职能转移的有利时机,注重创新保险产品和服务,在承接过程中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摆在同等位置甚至于突出社会效益,通过社会效益的不断显现和功能作用的持续发挥来发展壮大自己,从而带来经济效益。
【慧择提示】构建多方联动机制。充分发挥政府推动这只“有形之手”与市场运作这只“无形之手”的作用,将政府部门、保险监管部门、保险专业机构、企业和市民四方有机组织起来,多管齐下、协调运用保险机制参与社会管理。政府、监管部门要发挥组织优势,做好政策引导,整合社会资源优势;不断建立和完善社会监督机制,提高行业透明度,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运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