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深度不足成为农险发展的短板之一
近年来,我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保障范围和参保农户数量等增长迅速,成绩斐然,但保障水平不高、农业保险“不解渴、不顶用”、某些领域投保难理赔少等仍是各方反映的焦点问题之一。
数据显示,2007年到2016年,我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从51.8亿元增长到417.12亿元,增长了7倍。玉米、水稻、小麦三大粮食作物保险覆盖率超过70%,农业保险业务规模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养殖业保险和森林保险业务规模居全球第一。农业保险已覆盖全国所有省份,承保的农作物品种增加到211个,覆盖农林牧渔各个领域。农业保险提供的风险保障从1126亿元增长到2.16万亿元,年均增长38.83%。
虽然目前我国农业保险的保费增长速度较快,但保障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仅为美国的八分之一,加拿大的六分之一。
除了保障水平不高外,农险区域保障不平衡的问题也较为突出。《报告》指出,我国农险保障水平总体呈现“东西高、中部低”的特征,西部地区后发优势明显,中部地区增长乏力。特别是农业大省的保障水平反而较低,如上海、内蒙古、北京等省份的农险保障水平超过70%,但湖北、山东、河南、江苏等我国主要粮、棉、油、糖生产基地,其农险保障水平尚不足10%。
这份由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学会农业保险分会、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联合课题组16位成员耗时两年时间的《报告》认为,我国农险保障水平的提升在较大程度上依赖着“面”的扩大,保障深度不足成为农险发展的短板之一。
中国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在会议中指出,保险保障水平不足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中国农科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主任张峭表示,目前农业保险还处于品种少、保障低、覆盖范围有限的初级阶段,农业保险覆盖物化成本、损失补偿能力有限,对于普通的农户缺乏吸引力,更难以适应现代农业“高成本、高收益、高风险”的生产特点,不能满足新型经营主体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风险保障需求。
农业保险产品的升级换代
面对上述短板,张峭认为,应当完善我国农业保险的产品合约设计理念和理论,推动成本保险向真正的产量保险和收入保险过渡,实现农业保险产品的升级换代,最终提高农业保险的保障水平。
陈文辉指出,提高农业保险服务水平,要以“扩面、提标、增品”为核心,拓展地方特色价格保险、收入保险、指数保险、“保险+期货”试点,同时深化产品改革,构建保险责任广、保障程度高、理赔程序简单、费率水平合理的产品体系。
“下一步要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加大资金、资源、科技、人力投入。深入研究农业风险特点和保障需求,一县一策,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多样化的、多层次的风险保障。”陈文辉说。
推动农业保险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财税政策支持也非常关键。财政部金融司副司长胡学好透露,要考虑地方特色产业在推动农民增收方面的重要作用,研究中央财政特色优势的补贴政策,着力向规模经营农户倾斜,推动农业保险向纵深发展。
农业保险升级换代需从多方面发力,如中央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加大农业保险责任范围、提高保额标准和赔偿水平,创新农业保险经营模式,丰富农业保险品种,发展与农户经营规模相适应的农业保险产品形态等,这是保险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体现,也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