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金融扶贫的重要成员,保险业在助推脱贫攻坚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近日,媒体人深入农村进行实地探访,亲身感受在四川、宁夏等地,上演的一个个保险精准扶贫的感人故事。精准扶贫,保险在路上。
保险保障让贫困人口吃下“定心丸”
“一场大灾,一年白忙”、“一人得大病,全家陷困境”……这些来自民间朴实的顺口溜,都是对因病致贫、因灾返贫等情况的真实写照。
数据显示,我国现有贫困人口中,大病致贫占首位,高达42%。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灾害更不容忽视,农村人口特别是贫困群体多年的存款都可能因此付诸东流。
“保监会将保险扶贫工作作为"十三五"期间的重中之重,积极开展相关工作,引导保险行业发挥作用,助推国家脱贫攻坚目标实现。”保监会相关负责人向上证报记者表示。
事实上,保险业在精准扶贫方面已摸索出一些模式,如宁夏的“扶贫保”、云南昭通医疗费用“一站式报销”、河南兰考的“脱贫路上零风险”等等。
家住宁夏盐池县冯记沟乡暴记春村的杜连雄便是上述模式的受益者之一。在靠天吃饭的盐池县,年近六旬的杜师傅一家生计全靠几亩地和几只羊。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杜师傅在2016年年初被查出直肠癌,治病和康复要花费的二十余万元对这家人来说可谓是天文数字。
幸运的是,在查出病因前,当地政府早就将杜师傅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并为他买了扶贫保险。按照相关政策标准,杜师傅的二十余万医疗费需要自费支付的不到1万元。当拿到中国人寿打给他的各项理赔款后,杜师傅喜极而泣,嘴里一直念叨“政府好、保险好”。
事实上,在宁夏,像杜师傅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多重保障不仅让贫困人群及时获得救治,还减轻了家庭经济压力。
四川大凉山山高路陡,是自然灾害高发地区之一,农村居民因灾致贫、因灾返贫较为突出。针对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扶贫需要,2013年5月,四川保险业开发了包括自然灾害公众责任险、农村住房保险、农村小额人身意外保险等险种组合的“惠农保”产品。保费不足百元,提供风险保障13万元。
“惠农保”自开办以来,共为自治州463个乡镇20.5万套农村住房和741.3万人次提供风险保障4757亿元,支付赔款合计1928万元,用保险之手为投保人建起了一堵“防灾墙”。
提升“造血”功能 支农融资模式先行
除了通过保险产品来保障贫困家庭外,保险资金在支农融资和直接投资方面也在落地生根,通过另一种途径达到了扶贫的效果。
如中国人保结合河北省阜平县扶贫工作实际,开发设计了系列融资产品,首期推出了“人保支农融资”产品,为阜平县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且参加农业保险的农户和涉农企业提供保险资金融资,该模式也被称为“政融保”(政府+保险融资+保险)模式。
保监会相关人士表示,一方面,通过灾害保险、产品质量责任保险和成本价格损失保险等农险产品,阜平县实现农业保险全覆盖,解决了农户发展富民产业的后顾之忧,支持当地特色资源、培育壮大富民产业;另一方面,运用扶贫贷款“风险共担”机制,通过保单质押贷款、农业保险增信、保险资金直接投资等方式,解决贫困户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记者获悉,截至目前,“政融保”已带动保险资金为农户发放小额贷款6923万元,带动其他金融机构发放涉农贷款6.14亿元,同比增长273%。其中,保险资金小额融资(针对农户,每户3万-5万元)成本仅6%,保险产业扶贫投资基金(针对产业扶贫项目)融资成本仅2%,农业保险作为农村金融的基石作用得到充分体现。
与此同时,借助小额贷款保证保险,有效拓宽了保险增信路径,低成本盘活农户资产,缓解贷款难、贷款贵问题。数据显示,2016年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帮助农户和小微企业获得融资1611.19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保险业还针对贫困人口开展公益“扶贫”,以此来增强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以中国平安为例,2013 年以来,其全国驻地机构共完成114项扶贫任务,投入资金达1106万元,并且联合社会公益组织,形成了扶贫合力。用教育挖掉“穷根”,中国平安借助新《慈善法》颁布的契机,成立了国内首支“教育发展慈善信托计划”,该信托计划专注于投向教育领域的慈善项目,规模为1000万元。
因地制宜筑好保险“防护网”
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推动下,当前保险业扶贫已从过去简单的捐钱、送物,逐渐转变为结合当地特色,打造与主业相关的持续性扶贫。然而,由于地区风险不一,扶贫模式并不能全然“拷贝”,而需要因地制宜、量体裁衣。
保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为了打好脱贫攻坚战,鼓励保险机构吃透政策、深入调研、分类开发、量身定制扶贫保险产品,对贫困农户实行普惠基础上的特惠,下调扶贫保险费率,努力构筑贫困地区风险防范屏障,实现贫困地区保险服务到村到户到人,贫困人口“愿保尽保”。
此前,保监会接连出台《关于做好保险业助推脱贫攻坚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快贫困地区保险市场体系建设提升保险业保障服务能力的指导意见》,为扶贫攻坚工作加大资源投入、开发专项产品、降低保险费率、开展异地理赔、加快市场体系建设等多方面提供了政策支持。
除了创新保险产品外,上述人士表示,保监会未来将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强化保险机构的主体责任,促使保险机构平衡好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将保险资源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倾斜。
下一步,保监会还将实行差异化考核,调动基层机构开展扶贫保险的积极性,将扶贫保险经营亏损计入对基层保险机构的绩效考核。着力发展贫困地区保险分支机构网点,下沉服务重心,构建能够向贫困户提供便利服务的网络体系。重视保险扶贫的市场化运营,通过创新运营模式降低成本,通过建立健全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实现扶贫保险的可持续发展。
保险扶贫作为金融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投保便利、运作高效、承包对象针对性强等方面存在着较大优势,不仅能够帮助贫困户控制、管理可预知或不可预知风险,还能精准对接贫困户的多重保险需求,助其脱贫。未来,如何根据行业特点和发展实际,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实施“精准扶贫”,对于保险业来说,意义重大。
保险保障让贫困人口吃下“定心丸”
“一场大灾,一年白忙”、“一人得大病,全家陷困境”……这些来自民间朴实的顺口溜,都是对因病致贫、因灾返贫等情况的真实写照。
数据显示,我国现有贫困人口中,大病致贫占首位,高达42%。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灾害更不容忽视,农村人口特别是贫困群体多年的存款都可能因此付诸东流。
“保监会将保险扶贫工作作为"十三五"期间的重中之重,积极开展相关工作,引导保险行业发挥作用,助推国家脱贫攻坚目标实现。”保监会相关负责人向上证报记者表示。
事实上,保险业在精准扶贫方面已摸索出一些模式,如宁夏的“扶贫保”、云南昭通医疗费用“一站式报销”、河南兰考的“脱贫路上零风险”等等。
家住宁夏盐池县冯记沟乡暴记春村的杜连雄便是上述模式的受益者之一。在靠天吃饭的盐池县,年近六旬的杜师傅一家生计全靠几亩地和几只羊。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杜师傅在2016年年初被查出直肠癌,治病和康复要花费的二十余万元对这家人来说可谓是天文数字。
幸运的是,在查出病因前,当地政府早就将杜师傅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并为他买了扶贫保险。按照相关政策标准,杜师傅的二十余万医疗费需要自费支付的不到1万元。当拿到中国人寿打给他的各项理赔款后,杜师傅喜极而泣,嘴里一直念叨“政府好、保险好”。
事实上,在宁夏,像杜师傅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多重保障不仅让贫困人群及时获得救治,还减轻了家庭经济压力。
四川大凉山山高路陡,是自然灾害高发地区之一,农村居民因灾致贫、因灾返贫较为突出。针对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扶贫需要,2013年5月,四川保险业开发了包括自然灾害公众责任险、农村住房保险、农村小额人身意外保险等险种组合的“惠农保”产品。保费不足百元,提供风险保障13万元。
“惠农保”自开办以来,共为自治州463个乡镇20.5万套农村住房和741.3万人次提供风险保障4757亿元,支付赔款合计1928万元,用保险之手为投保人建起了一堵“防灾墙”。
提升“造血”功能 支农融资模式先行
除了通过保险产品来保障贫困家庭外,保险资金在支农融资和直接投资方面也在落地生根,通过另一种途径达到了扶贫的效果。
如中国人保结合河北省阜平县扶贫工作实际,开发设计了系列融资产品,首期推出了“人保支农融资”产品,为阜平县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且参加农业保险的农户和涉农企业提供保险资金融资,该模式也被称为“政融保”(政府+保险融资+保险)模式。
保监会相关人士表示,一方面,通过灾害保险、产品质量责任保险和成本价格损失保险等农险产品,阜平县实现农业保险全覆盖,解决了农户发展富民产业的后顾之忧,支持当地特色资源、培育壮大富民产业;另一方面,运用扶贫贷款“风险共担”机制,通过保单质押贷款、农业保险增信、保险资金直接投资等方式,解决贫困户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记者获悉,截至目前,“政融保”已带动保险资金为农户发放小额贷款6923万元,带动其他金融机构发放涉农贷款6.14亿元,同比增长273%。其中,保险资金小额融资(针对农户,每户3万-5万元)成本仅6%,保险产业扶贫投资基金(针对产业扶贫项目)融资成本仅2%,农业保险作为农村金融的基石作用得到充分体现。
与此同时,借助小额贷款保证保险,有效拓宽了保险增信路径,低成本盘活农户资产,缓解贷款难、贷款贵问题。数据显示,2016年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帮助农户和小微企业获得融资1611.19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保险业还针对贫困人口开展公益“扶贫”,以此来增强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以中国平安为例,2013 年以来,其全国驻地机构共完成114项扶贫任务,投入资金达1106万元,并且联合社会公益组织,形成了扶贫合力。用教育挖掉“穷根”,中国平安借助新《慈善法》颁布的契机,成立了国内首支“教育发展慈善信托计划”,该信托计划专注于投向教育领域的慈善项目,规模为1000万元。
因地制宜筑好保险“防护网”
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推动下,当前保险业扶贫已从过去简单的捐钱、送物,逐渐转变为结合当地特色,打造与主业相关的持续性扶贫。然而,由于地区风险不一,扶贫模式并不能全然“拷贝”,而需要因地制宜、量体裁衣。
保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为了打好脱贫攻坚战,鼓励保险机构吃透政策、深入调研、分类开发、量身定制扶贫保险产品,对贫困农户实行普惠基础上的特惠,下调扶贫保险费率,努力构筑贫困地区风险防范屏障,实现贫困地区保险服务到村到户到人,贫困人口“愿保尽保”。
此前,保监会接连出台《关于做好保险业助推脱贫攻坚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快贫困地区保险市场体系建设提升保险业保障服务能力的指导意见》,为扶贫攻坚工作加大资源投入、开发专项产品、降低保险费率、开展异地理赔、加快市场体系建设等多方面提供了政策支持。
除了创新保险产品外,上述人士表示,保监会未来将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强化保险机构的主体责任,促使保险机构平衡好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将保险资源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倾斜。
下一步,保监会还将实行差异化考核,调动基层机构开展扶贫保险的积极性,将扶贫保险经营亏损计入对基层保险机构的绩效考核。着力发展贫困地区保险分支机构网点,下沉服务重心,构建能够向贫困户提供便利服务的网络体系。重视保险扶贫的市场化运营,通过创新运营模式降低成本,通过建立健全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实现扶贫保险的可持续发展。
保险扶贫作为金融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投保便利、运作高效、承包对象针对性强等方面存在着较大优势,不仅能够帮助贫困户控制、管理可预知或不可预知风险,还能精准对接贫困户的多重保险需求,助其脱贫。未来,如何根据行业特点和发展实际,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实施“精准扶贫”,对于保险业来说,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