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保险监管部门人士在公开场合一再强调“保险姓保”,而人身险监管新规也在此背景下揭开面纱。从新规的具体内容来看,“调低预定利率”“提升保障比重”无疑给野蛮生长的万能险上了一把锁。
1、强化了万能险保障 险企定价更保守
一度被“妖魔化”的万能险,迎来了史上最严的监管新规。上周,保监会连发两份文件,主要涉及“强化人身保险产品监管”以及“完善人身保险精算制度”,中小险企期限较短的万能险产品成为整治的一大核心。就在新规出台之前,中国保监会副主席黄洪就公开指出,必须坚持“保险姓保”,风险保障是行业安身立命之本,也是行业核心价值所在。
从新规来看,寿险产品尤其是万能险的保障功能得到强化。据了解,目前多数万能险意外身故保额与累计已交保费或账户价值之比为150%(超出100%的部分代表附加的保障价值),其他身故的比例为120%。然而,新规将主要年龄段的死亡保险金额比例由120%提高到160%,保障价值相比之前有明显提高。不合规的产品将在2017年4月全部停售。
值得一提的是,保险公司以后想推售万能险,需要提取更多的准备金。新规把万能险责任准备金的评估利率上限从3.5%调整至3.0%,这意味险企在定价时得更为保守。国信证券分析师陈福表示:“对于保户而言,预定利率是受保险合同保护的收益率,调低预定利率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万能险的吸引力。”
2、部分收益率仍高企 明年起新单难售
从最开始的“下架网销万能险”,到后来的“严打短期万能险”,再到现在的“强化保障并调低预定利率”——万能险在过去两年承受着大大小小的压力,保费规模也出现拐点。安信证券最新研报指出,2016年4月份我国保险行业的万能险规模,已经出现明显的环比负增长。具体而言,今年4月到7月,万能险保费均为两位数负增长,其中7月单月万能险保费环比下降12%。
万能险的结算利率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媒体人长期关注着38款万能险产品,这些产品来自于不同类型的寿险公司。从最新的统计数据来看,上海人寿、百年人寿等公司旗下的部分产品,近一年的结算利率基本维持在高位——6%到7%之间,其中上海人寿浦江e福星二号终身寿险(万能型)高居榜首,其今年8月份的结算利率高达7.08%。
不过,建信人寿、中国人寿、泰康人寿等更多公司旗下的万能险结算利率集体出现“跳水”现象,如建信人寿聚富1号两全保险(万能型)去年8月份还录得5.25%的收益率,今年8月仅仅3.20%。
有业内人士指出,在这背后,一方面是由于监管打压,另一方面是因为今年市场利率下行以及投资环境不如以往。预计明年一季度至2020年,万能险新单销售难度将显着加大,销售额逐年下降。
3、业务占比受到限制 有险企需砍大半
除了从微观层面为万能险“上锁”,保监会还对中短期存续业务设立占比标准。
新规透露,自2019年1月1日、2020年1月1日、2021年1月1日这三个时点起,险企中短存续期产品年度规模保费,占总保费之比分别不得超过50%、40%、30%。据了解,市场上的中短存续期产品以万能险和投连险为主,但至于具体有多大比例的万能险和投连险属于中短存续期产品,目前并无可参考的数据。
事实上,在过去两年,不少中小险企将万能险当成“弯道超车”的利器,个别公司的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可反映万能险交费规模)占比一度高达99%。最新情况如何?统计数据显示,在76家寿险公司中,今年前7个月万能险保费占比超过50%的险企共有21家,占比超过80%的有10家,其中5家的占比超过90%。新规之下,高占比公司将被迫收紧万能险业务线。
陈福指出,万能险的增长更多反映了理财市场的增长,而与保障需求关联不大。近年来,万能险增速较快,比如2016年前7月保户储金及投资款新增8670亿元,占原保费收入比重为35.1%。陈福强调,由于资产驱动型险企的万能险保障功能较低,保费增长更多反映了理财市场的“繁荣”,而与保险作为立业之本的保障属性关联不大。
4、长期险占比将提升倒逼保险业转型
由于保险监管新规收紧了中短存续期产品,市场人士预计未来中长期产品的占比将稳步提升。新快报媒体人近期从业内了解到,在新规发布之前,广州几家中小型险企已经着手调整产品结构,早已成立新的业务团队,转身布局长期保障型产品市场。有分析认为,新规将推动保险长期期交业务的发展,拉动行业新业务价值的进一步增长,为未来利润的稳定释放搭建空间。
国泰君安有关分析师认为,目前寿险行业分化明显,以上市公司为代表的大型保险公司达成转型共识,聚焦个险渠道和期缴业务,积极推进保障型产品发展;而部分比较激进的民营保险公司则采用高负债成本加激进投资策略的做法迅速做大规模。保监会的系列监管措施将促使行业回归理性,大型上市险企优势明显。
慧择提示:随着保监会下发了人身险新规,整个行业尤其是中小险企都将被迫转型,调整产品形态和人身险业务线。根据规定,万能险责任准备金的评估利率上限从3.5%调整至3.0%,这将有效降低万能险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