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推动“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意图很明显:一是,为大医院减负,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充分利用——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居民健康问题有80%以上可以在基层解决。二是,减轻医保支付负担,降低群众就医费用——基层医院只需花几十元的病,在大医院花费可能要成倍增加。广州通过医保报销这个杠杆,引导居民在基层首诊,实施半年已证明有一定效果,基层医院门诊定点数上升、患者节约了开支。
但是,医保新政实施半年来,也有一些预料之中的、出乎意料的问题显现,需要正视。居民吐槽与基层医院抱怨,殊途同归,说到底都是两大不足:钱与人。医保统筹金不够用,看病开药越多亏得越多,基层医院自然就没那么“大方”了,开药有限、药物短缺也在理性之中。至于人,基层医疗机构全科医生奇缺、医术水平欠奉已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一名广州全科医生基本要管1万~2万人,纵然有三头六臂,工作量摆在那,照顾不周也在所难免。新政“微恙”不可怕,及时诊断、对症下药,作康复治疗就是了。
就钱的问题,让人不解的是,既然将居民首诊留在基层医院可以为医保省下不少钱,那么为什么又出现基层医院医保统筹金不够用现象?究竟是刚性短缺,还是拨付比例不合适?有必要问个究竟。未来,大小医院一视同仁,都按600元/人的统筹费用标准来拨款行不行?或者如有人建议,使用总额预算方式,医保给一笔钱看某个病,这笔钱看好病,省下来的钱归医院,行不行?或者,还能不能找到更加灵活、更有效率的办法?医保统筹金使用,固然需要控制道德风险,更大的责任恐怕还在于医疗保障。只要服务于这一目的,手段都可以讨论、试行。
关于人,全科医生奇缺,就是一个全局性、战略性问题。要彻底扭转全科医生收入少、待遇差、评定职称难、社会地位低、缺乏成就感等现状,仅靠提高收入是不够的,还需要多角度、全方位切入,建立起全科医生激励机制,吸引优秀人才进入;完善全科医生培养机制,让全科医生成为更多医学毕业生首选。当务之急在于共享、扶持,广州大医院向定点基层医院输出专业人才或对基层医生进行专业培训,以应急需。
引导“基层首诊”,将更多小病、常见病、慢性病留在基层医院治疗、康复,除了医保这一手段,尚需更多综合性措施、全面有序推进,且在践行路上不断完善。
慧择提示:广州市实施的医保新政策原本是为了给大医院减轻负担,从而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充分使用。但是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医保新政策不仅没有给广大参保人员及医疗机构带去福利,反而增添了不少烦恼。所以,广州市在日后还要不断完善医保政策,从而真正实现善政惠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