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停产仍敛财数千万,相关机构涉嫌欺诈
近日,“泰源环保科技”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在越秀区法院开庭。这家号称生产保健品的民营高科技企业,以“高收益投资”的方式从100多名受害者手中非法敛财1.5亿元,受害者大部分都是老年人。
越秀区法院审理的另一起以老年人为主要受害群体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在注册成立广州市福仟年健康饮水设备有限公司、广州尚所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后,以生产电解水机、茶艺项目、收购农庄为名,用高息为诱饵敛财8000多万元。在公司完全停产、处于无资金运作的状况下,欺骗老年人投资,导致700多名投资者血本无归。
媒体人发现,除了上述名目繁多的“科技企业”“投资公司”,在涉嫌针对老年人的理财诈骗中,还出现了一些表面“高大上”看起来十分安全的大公司的身影:根据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批复,上海天厦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于2014年4月18日正式在上海股交所挂牌交易。其宣传单显示,其提供的理财产品最低5万元起购,年化利率最高18%。然而该公司大门紧闭,门上贴着“报案请去XXX经侦大队”的告示,门内则一片狼藉。据知情人士介绍,从4月中旬起,该公司就人去楼空,其总经理胡国政去向不明。
一些受害者家属表示,该公司主要推销对象是各个小区的老年人。业务员不仅对老年人反复强调“资金安全,受法律保护”,还常常施以各种小恩小惠。上海市某事业单位的王先生说,在业务员强烈推荐下,他父亲先后购买了该公司56万元的理财产品,几乎是父亲大半辈子的积蓄。现在,投资打了水漂,“老人几乎精神崩溃,茶饭不思”。
此外,即使在正规银行机构购买理财产品,也有可能陷入诈骗陷阱。年近七十的杨女士在客户经理的强烈推荐下,花30万元购买了号称年收益15%的理财产品,不久后发现该产品根本不是该银行的产品,而客户经理也不知去向。理财产品单据上也没有银行的章,银行不愿担责,至今也不知去哪找回这30万元。
温情关怀频成陷阱,投资考察多是圈套
在各类老年人理财诈骗案中,除了利用高息利诱之外,诈骗手法也花样频出。
针对“空巢老年人”设“温情陷阱”。为推销保险理财产品,保险业务员提着水果和礼品水壶登门拜访,给老年人削苹果、做按摩。最终,老人不仅花费4000多元购买了保险理财产品,还花1000多元买了按摩器、果蔬洗洁精。
利用信用度高的场所行骗。某银行青岛客户经理在银行内,以帮助投资理财等为名骗得2400多万元。退休职工徐女士是其中一名受害人。她说,接待的银行客户经理大力推销理财产品,最终她投入24.25万元资金,如今血本无归。
贴国家政策标签进行诈骗。据广州市番禺区法院介绍,在该院近期审理的一起理财诈骗案中,诈骗分子以响应国家产业政策、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名义,借种植、养殖、项目开发等噱头非法集资,受害人大部分都是已经退休的老年人。
组织实地考察旅游,通过宣讲会和推介会增强迷惑性。69岁的赵女士和78岁的莫先生是在“大块金”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一案中受害的一对夫妻。赵女士告诉记者,他们当初本来想买房,但钱不够,在街上偶遇“大块金”做宣传,声称是投资黄金的项目,收益率很高,能赚上百万元。夫妻两人信以为真,一股脑把一辈子积蓄的50万元投了进去。
家庭和法律防线均需强化
复旦大学人口与发展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彭希哲说,随着我国人口逐渐老龄化,老年人理财遭诈骗等问题日益突出。
广东省社科院人口与社会研究所研究员郑梓祯表示,老年人频遭理财诈骗的背后,来自家庭和社会关怀的不足,同样给了违法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一些老年人在推销人员那里获得了表面上的尊重与呵护,特别容易降低对风险的警惕性。还有一些老人长期与社会脱离,把理财、投资等行为当作与社会发生有效联系的一种方式,但因为知识和认知能力不足,给诈骗分子钻了空子。
很多诈骗案暴露出监管不力的问题,有关方面对于良莠不齐的投资理财公司缺乏相应规范。此外,业内人士表示,不法分子利用银行等正规场所,违规向老年人推销高风险理财产品的事件不断发生,要高度关注正规商业银行的“内鬼”问题。
慧择提示:上述的一些诈骗老年人的事件,不仅仅是诈骗者的手段高明,从另一方面也暴露除了监管不严的问题。老年人都是需要呵护的,他们积累了一辈子的钱却一夜之间都被骗走,这值得引起社会的关注,当然老年人们也更应该提高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