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加强对相互保险组织的监督管理,规范相互保险组织的经营行为,近日,中国保监会颁布《相互保险组织监管试行办法》,意味着相互保险牌照申请正式开闸。那么相互保险牌照申请开闸有什么意义呢?
媒体人从行业内了解到,目前已经有近十家相互保险组织向保监会提交了批筹申请,这其中有保险公司的高管、保险经代公司、行业协会、校友组织和互联网公司。其中特别引起注意的是“必互保险”,号称发起国内首家基于互联网的相互保险公司。4月20日,该组织在微信上联合行业内多家自媒体共同征集1000名创始会员,不到4小时便完成征集活动。这次征集活动缘起于保险行业内部,在某保险电商微信群内,“靠谱保”创始人吴军率先提议行业内发起相互保险公司,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有50多人参与联名,后推举“壁虎互助”创始人李海博牵头。10天之后,我们便看到了保险业内的联合发起活动,该组织在募满1600名后会员后已经结束登记。
相互保险是指具有相同风险保障需求的人通过缴纳保费形成基金,当合同约定的事故发生而遭受损失时,由基金承担保险金赔偿责任的保险活动。通俗的讲,相互保险是一种保险人和被保险人身份合一,自己投保自己承保的保险方式。相互保险公司没有股东,会员就是客户,共同参与公司治理,无论缴纳保费多少都进行一人一票制表决,公司运营的盈余全部返还给会员。而股份制保险公司的客户不参与公司治理,经营利润分配给股东,这是两种组织形式最大的差别。
“相互保险”一直是保险业主流的组织形态之一,在国外有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756年英国的公平保险,被视为相互制最早的起源。1902年矢野恒太在考察了德国相互保险公司运营模式之后,成立了“第一生命”,现在是日本最大的保险公司,其业务规模是日本排名第一股份制保险公司“三井生命”的七倍。由于相互保险公司产权和客户身份的一致性,最大限度的保护了投保人的利益,具有先天的竞争优势,一度在日本近80%,美国超过60%的保险公司都是相互制,1997年全球42%的保险市场为相互制的所占据,目前世界五百强里仍有11家相互保险公司。
保险业内对相互保险公司开闸的关注,主要源于其与股份保险公司的竞争历史。相互保险公司在20世纪初开始获得快速发展,在欧美和日本市场对股份保险公司的竞争中,取得了摧枯拉朽式的胜利。股份制保险公司转制为相互保险公司,成为20世纪上半叶的一个突出现象。在美国,1900到1936年间,至少15家寿险公司转为相互制,其中包括最大的三家公司大都会、保平和保德信。推动这一转型的导火索是以纽约州阿姆斯特朗委员会的调查报告为首的一系列媒体与政府的调查活动,揭露了人寿保险业长期存在的欺诈性交易手段和管理层的自我交易行为,股东和客户利益的不一致被充分暴露。同一时期成立的很多相互保险公司,更多来自于企业主和投保人群体与商业保险公司价格谈判的失败,纷纷自我联合成立相互保险公司。这段保险业内陈年往事,如今再次被勾起,对于股份制保险公司来说,就像吸血鬼见了狼人一样,神经紧张再正常不过。
我国保险业自1980年恢复,三十余年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14年保费规模突破2万亿,行业资产规模突破10万亿。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很多问题,保险行业市场形象和口碑低下,误导、欺诈和服务不佳的事件屡见报端。这与西方国家20世纪初的情形极为接近,股份制保险公司的投资人并不以为客户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为宗旨,而是以快速获取资金规模和资本利益为目的,这种错位激化了客户与公司之间的矛盾。而相互保险公司的出现,将有助于为市场环境净化提供另一种可能,因为相互制公司的经营目的不是盈利,而是为会员提供最优的保险服务。
据李海博介绍,本次创始会员征集主要面向两个群体,一是“壁虎互助”平台原有的用户,二是保险行业内部。几个自媒体在总阅读数不过5000人的时候,实名注册创始会员数就突破了1000的预设目标,这样高的转化率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想象,这说明行业内对“相互保险”模式存在相当高的共识,很多会员在讨论区直言不讳的表达了期待已久的态度。壁虎互助平台将随后收集会员们亲笔签名的《确认函》,然后向保监会提交正式申请。
尽管相互保险具有独特的优势,但我们仍注意到这种模式固有的弊端,就是无法通过股权融资,因此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全球化扩张及日本经济危机,相互保险公司无法快速补充资金,被迫纷纷转回为股份制,一度全球市场份额下降到23%,目前刚回升到27%。中国的相互保险公司将走出怎样的发展道路,是重复发达国家的历史,还是与互联网结合探索出新的道路,立法完善要如何推动,要如何面对股份制保险公司的反攻,这将是一个充满悬念又值得期待的精彩故事。
慧择提示:近日,相互保险牌照申请正式开闸。保监会将从三个方向推动相互保险发展,第一类是一般相互保险组织,第二类是专业性相互保险组织,第三类是区域性相互保险组织。另外,保监会还设置了相对较为宽松的准入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