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一:银行的理财产品不会“亏本”
不少投资者认为银行理财产品跟银行存款一样,不会亏本,这种想法其实是存在误区的。归根结底,银行理财产品是金融投资产品,与储蓄是截然不同的概念,这些理财产品和股票、基金一样都是存在着风险的,即使是保证收益的产品也可能存在着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等。一般来说,根据获取收益方式的不同,理财产品可划分为保证收益理财产品、非保证收益理财产品两大类。
误区二:“预期最高收益”等同于实际收益
很多投资者往往把“预期最高收益”等同于其最终能够获得的收益。因此,在购买理财产品前一味追求预期收益指标,而在理财产品到期后,如果出现最终收益低于预期最高收益时,投资者便会觉得自己上当受骗了。
“预期最高收益”指的是在理想情况下理财产品的收益情况,这其中是存在一定的市场风险的,预期收益可能最终不能实现。投资者在阅读产品指南及条款内容时,须同时关注其中列出的较差或最差投资收益情形。
误区三:没有手续费,可以省很多钱
比如打新产品,大多都没有参与费、退出费之类的,但是产品管理费是有的,部分银行也叫做产品收益费,这些都是在申购新股成功获得的净价差收益中提取的,有的为净价差收益的18%,有的为20%。
误区四:只买合同上写明保本保收益的产品
有的客户对理财产品合同中有关是否保本保收益的条款特别看中,认为这个要素最为关键。实际上这是不全面的,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中大部分都属于不保本型,但是银行会通过各种保障措施,来保障产品本金和利息如期支付给客户。举例来说,D产品是某高速公路项目信托理财产品,产品到期有国家开发银行做后续贷款,保障客户资金安全,实际上该类产品反而比写明100%本金保证的结构性理财产品风险要小。
误区五:不敢买不写预期收益的产品
有的投资者对合同上面写不写预期收益很在乎,认为写了就一定可以拿到这样的收益率。实际上,有些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只是一个估计值,如新股申购投资方向的理财产品,可能产品合同上面写的只是收益可能性较大的一个预期收益率区间,无法写明具体数字。举个例子,E产品是投资全球资源类基金精选配置的理财产品,合同上面没有写明预期收益率是因为该产品是创新类理财产品,并没有历史数据可以参考,但不代表产品设计有缺点,反而这类产品最可能是较快抓住投资机会的新产品。
误区六:在银行卖的理财产品都是银行发的
在银行渠道里,大部分银行理财产品都是银行自发的,但也不排除银行作为代理销售其他的理财产品。如某些银行理财产品的说明书中,明确写着“银行作为投资者的代理人……”这样的声明。
误区七:销售的口头承诺可信
在不少银行,很多理财产品销售喜欢夸大宣传手法,只讲产品的高收益和高流动性,而忽视产品的潜在风险,不少投资者对于销售的口头承诺深信不疑,但往往最后兑现时傻眼。因此,投资者在购买产品之前要仔细研读产品的说明书,剖析其中的潜在风险,不能一味相信口头宣传。
慧择提示:根据上文可知,很多人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都存在上述七大误区,这些会导致投资者无法购买到合适的理财产品,甚至会损害自身的利益。因此,投资者在选择银行理财产品时要远离这些误区,让自己获得更好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