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太保昨日一则人事变动公告,震惊国内保险圈。太保产险“少帅”级高管吴宗敏突然请辞,董事长之位移交给太保“元老”级人物顾越。这一任职资格尚须得到保监会进一步批准。
对于吴宗敏的“出走”,太保在公告中的解释只是寥寥一句“因工作安排需要”。因太保产险近年来业绩下滑之现实,市场人士多指向中国太保是在“排兵布阵”,意在借此缩小太保产险与主要竞争对手之间的差距。
从顾越的公开履历来看,现任中国太保常务副总裁,及旗下寿险、产险、资管公司董事,在业务一线、审计、人力资源、董秘等岗位都曾有过历练,属于中国太保的“老人”,对于中国太保的内部结构以及优劣势应该都了熟于心。
但尽管如此,他身上的担子仍难言轻松。近年来,中国太保产、寿险业绩出现“两重天”格局。与太保寿险业绩明显改善相比,太保产险却面临着成本高企、份额下滑的困境。
2009年至2013年这五年来,太保产险的综合成本率一直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体现了其良好的成本控制水平。然而,步入2014年之后,太保产险的承保盈利能力明显落后于国内产险三巨头中的另外两家,与人保及平安的差距逐渐拉大。这在其2014年半年报中可窥一二,太保产险去年上半年的承保利润已在盈亏边缘徘徊。分析对比其近年来财务报表后,不难发现,太保产险的承保盈利能力下降的部分原因,在于其业务结构与主要同业之间的差异。
首先,在“大头”车险业务方面,相较于电销渠道占比高的主要竞争对手平安产险,太保产险的传统渠道(车商、普通直销、代理)占比较高,这也直接推高了太保的车险综合成本率;从客户群来看,太保的团体(如政府)客户占比较高,这使其更容易受到近年来政府用车削减的影响。其次,非车险业务的产品结构特点也推高了太保产险的成本。众所周知,在国内非车险业务中,农险和保证险这两大业务的利润率较高,但太保产险的这两块业务占比均较小。与主要竞争对手人保(有农险)、平安(有保证险)相比,存在一定差距。
这也是“新掌门”顾越上台后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即如何重拾市场份额,改善承保利润。
据了解,太保产险内部正在试图通过多个举措来提高盈利水平。目前其针对车险的具体措施包括:渠道优化、理赔管控、应对商车改革等;同时正培育农险、信用险、政策责任险等新的非车险业务增长点。不久之前,太保收购了安信农险,预计后续也会在农险上发力。
值得注意的是,商业车险费率改革将于2015年开始试点,这将对车险行业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总体来看,这一改革有利于拥有深厚客户基础、较强资源整合能力的大型产险公司,但短期内对整个行业的影响可能仍存变数。如何在改革中把握好翻身的良机,已经摆在了太保产险“新掌门”的案头。
慧择提示:综上可知,中国太保发生人事变动,太保产险“少帅”请辞。太保“元老”级人物顾越担任董事长,太保产险未来发展受到市场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