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银行理财产品在季末或者月末收益走高似乎已经在投资者之间渐成共识,然而这种惯性思维目前或许已经到了该打破的时候。
日前,央行、银监会和财政部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强商业银行存款偏离度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应加强存款稳定性管理,约束月末存款“冲时点”。业内人士表示,随着存款偏离度概念的提出,“月末效应”、“季末效应”等银行理财产品的固有特征正在逐渐消失,银行理财将不可避免地进入转型时期。
“月末效应”逐渐弱化
为什么银行理财产品总是以月末、季末为节点,而此时收益率也会有所拔高?业内人士解释说,通过将理财产品的到期日设计在月末或季末,可以在这些关键时点将理财资金转换为银行存款,满足银行存贷比考核要求。因此每到月末或者季末,银行在理财产品方面的资金竞争较为激烈,收益率较平时来说也会偏高。
而央行、银监会和财政部联合出台的加强商业银行存款偏离度管理的政策,正在逐渐打破这一“潜规则”。
“伴随着存款偏离度考核的出台,以后银行弱化月末的存款考核将是趋势。”某商业银行的负责人表示,“就我们行而言,目前对公业务部门已经不考核月末存款额了,零售部门虽然还在继续,但是慢慢弱化是肯定的。”
“‘月末效应’的渐渐弱化将促使银行理财在许多方面都有所改变。”兴业银行郑州分行理财经理录凤娟认为,“未来理财产品的发行节奏会更加平稳,高收益产品或许不会再集中在月末、季末发行,而是平均在平时。另外,在产品设计上,银行理财产品的到期日期将更加灵活,短期理财产品会有所减少,而今年才开始出现的净值型理财产品或许将成为银行理财产品中的一个重要品种。”
净值型产品受关注
据了解,在存款偏离度考核出台前,部分银行已经开始为银行理财的转型探路。作为此前被业界最为看好的品种之一—净值型理财产品,则成为银行当前转型的一个热门选择。
录凤娟解释说,净值型理财产品更符合资产管理的本质和监管部门对于理财业务“单独核算、风险隔离、行为规范、归口管理”的要求。而且这类产品通过投资于标准化资产可以实现公允估值,有助于打破银行理财产品的“刚性兑付”。
据介绍,净值型理财产品与开放式基金类似,不向投资人承诺收益,可提供净值查询,投资人实际获得的收益与产品净值有关。简单来说,假设投资者购买时产品的净值为1,则到了下一个开放日,如果产品净值变为1.2,则投资者的收益就是1.2-1=0.2;如果净值变为0.9,则收益为0.9-1=-0.1,也就是亏损0.1。银行会根据签署的协议书,在每日、每周或者每月等固定日期公布净值,用户可以进行净值查询。
“在目前这样的转型时期,许多银行都推出了诸如此类的创新型理财产品,并且销售情况和市场前景都十分乐观。”华夏银行郑州分行理财经理于晓萌表示,“这类产品与银行传统的封闭式产品有很大的区别,一般来说可以在开放日内任意进行资金的赎回操作,灵活性是它最大的优点。”
稳健理财仍是主导
虽然净值型产品在银行理财中开始占有一席之地,“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传统的投资于固定收益市场的理财产品就会‘退出江湖’。”邮储银行郑州市分行中心支行理财经理林园园指出,净值型产品由于投资范围更加广泛,收益受市场影响比较明显,因此目前其收益率和投资风险都会偏高。而对于风险偏好趋向稳健的银行而言,这类产品未来暂时不会成为市场主流,“而是为客户的资产配置提供更多的选择。”
林园园提醒投资者,净值型理财产品也要根据自身情况酌情购买。对于一些风险承受能力较强,资金流动性较大的投资者来说,净值型理财产品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是对于风险承受能力较弱的投资者,例如已经退休的老年人来说,最好还是以稳健的理财产品为主。
慧择提示:综上可知,“月末效应”逐渐弱化,净值型产品受关注,而且,稳健理财仍是主导。此外,很多银行都开始财转银行理财产品,这可以给银行理财市场注入新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