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统计报告显示,今年旅游收入585亿元,比去年增长25.2%%,可见越来越多的人把外出旅游当成度假的方式之一。但是与“旅游热”方兴未艾相反的是,作为游客人身安全重要保证的旅游保险却乏人问津。
北京的旅游者有七成不会购买旅游保险,他们可以拿出数千元甚至万余元外出旅游,但对几十元的旅游意外险却大多一口拒绝。而在国外,如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国际旅行保险的购买率在90%%以上。那么旅游保险“卡”在了哪里?是旅游者在尽情地游山玩水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其中存在的许多不确定因素?还是旅游保险不能够让消费者感到满意呢?
一份旅游意外险所需的费用并不高,大约在10元至20元,对游客来说是一种保障高、消费低的保险,但就是这区区20元难住了旅游保险。乘坐飞机旅游的游客投保比例约为80%,以火车、汽车为交通工具的国内长短途游,游客投保比例不到30%;给父母、亲友报团的、举家出游的投保比例格外高,超过70%,学生、中年人投保比例最多只有20%。游客投保比例过低主要与投保意识不强、保额比例两方面原因有关。
从市场来看,团费越低的线路,游客投保比例越低,虽然旅行社责任险中已经对一些重大事件赔偿进行了规定,但游客在旅程中遇到的一些诸如扭伤、磕碰等意外伤害,仍需要投保人身意外保险,对游客自己更为有利。李卫明说:“但很多游客对于人身意外保险的态度是,意外伤害一般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况且相关保险还需另外缴费,如果出游时间和路程都不太长,保险投不投也无所谓。因此,旅行社关于投保的建议对绝大多数客人并不能起到作用。”
目前旅游意外险销售渠道主要是由旅行社代理发售,而旅行社仅仅是向客户进行推荐,大多不做说明和解释,这对于对保险知识了解不深的客户而言显然不够。而对旅行社来说,现在旅游市场竞争激烈,价格影响着旅客的心理,如果多设几个保险给游客,旅行社踏实了,但游客可能就会感觉价格太高。出发点是为游客好,但是游客是不能理解的,一些旅行社经营者坦言,尽管投保是从游客的利益出发,但旅行社作为旅游经营单位,也不便在这一问题上过多参与意见,所以,大多数旅行社也希望能够在保险问题上寻求更简单的出口。
翻开旅行保险产品,也许游客发现的是没有产品能够符合自己的需求,确实,旅游保险险种单一、类型少、范围小也限制了消费者的投保欲望。现在的旅游保险产品主要包括意外伤害、意外医疗、后事安葬、住宿平安等几个部分,最近还加入了关于急性病方面的保障,但这些保障都集中在人身伤害赔偿方面,对于旅行中游客财产损失的保障就很少。其实,旅游保险还可以考虑在设计中加入被保险人遇险时的主动救助,以及寻找丢失的行李、护照等内容——应该说,旅游保险长期受冷遇,一方面与市民的保险意识薄弱有关,但另一方面,某些保险公司对旅游险重视程度不够,游客选择余地相对较小,这些因素也影响了旅游险的销售。
保险公司人士坦言,旅游保险投保率较低,与保险公司没有对它进行大力推广也有关系。旅游保险市场虽然有一定规模,但与其他保险产品相比,这个市场还不算大。另外,旅游保险做起来比较麻烦,利润也比较低,保险公司对它还不是很重视。于是,这就造成了旅游保险“无人为其喝彩”的尴尬局面,也许,面对旅游意外险市场的尴尬现状,不断拓宽投保渠道,致力于产品创新和营销创新是保险公司的唯一选择。
游客为何不愿购买个人人身旅游意外险?旅游意外险长期遇冷,除了旅行社宣传不到位和缺少利益驱动,此外,大多数游客自我保护意识淡薄,同时对保险也心存顾虑。许多旅游者并不清楚旅游保险的相关规定,自然也就不知道,在旅行社责任险之外,应该再买一份“旅游意外险”来分散风险。很多游客存在着侥幸心理,认为出外旅游就那么几天,根本没有必要花钱来获得这种保障,所以不愿意个人掏腰包为旅游上保险;也有不少人认为,现在的保险合同过于繁琐,一旦索赔非常麻烦,对保险公司不信任、及心里所固有的对保险的排斥心理,是人们对旅游保险采取抵触态度的主要原因。
也许,旅游保险的现状已经凸现出了危机:面对着旅游保险这个巨大的市场,如果国内保险公司继续不加以重视,或许这个市场将会被对中国市场磨刀霍霍的国外的保险巨头们所占窗体底端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