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余额宝激发的全民理财热潮里,银行、保险、互联网巨头都希望能够独占鳌头。据统计,目前仅个人银行理财产品的月均发行量就达到5000款以上。
“宝宝”规模增速放缓
宝宝类理财二季度增速由一季度的17.5%下滑到6.5%;其中余额宝增速放缓的幅度较大,由一季度的20.8%下滑到3.4%。
有分析认为,收益率下滑是“宝宝”类理财产品规模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同时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互联网理财开始多样化,比如P2P、票据理财等等都对“宝宝”类理财形成分流。
根据数据显示,从总体规模看,宝类理财二季度增速由一季度的17.5%下滑到6.5%;其中互联网“宝宝”受余额宝增速放缓的影响下滑幅度较大,由一季度的20.8%下滑到3.4%;银行类“宝宝”由一季度的12.2%下滑到二季度的7.2%;基金类“宝宝”规模增速表现不同于互联网和银行类“宝宝”,增速有所上升,由一季度的7.5%上升到二季度的9.4%。
有业内人士认为,二季度“宝宝”类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在逐步下滑,到目前收益率基本维持在4%左右的水平,收益率下滑是“宝宝”类理财产品规模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同时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互联网理财开始多样化,比如P2P、票据理财等等都对"宝宝"类理财形成分流。”
此外,上述人士分析,随着银行协议存款的利率比去年同期相比大幅下滑,以及未来监管层如果取消货币基金协议存款提前支取不罚息,预计宝宝类收益率将会进一步下降,在不久的将来跌至4%的临界点,最终回落到3%~4%。未来,余额理财投资门槛和风险将增加。
银行力推宝类理财
目前推出余额类现金管理产品的银行已有18家,其中股份制银行有7家,地方性商业银行至少有6家。
此次,建行推出的“T+1”现金管理类产品“速盈”近日在部分地区低调上线,对接“货币市场基金”,单个基金账户首次单笔最低认购金额为100元。"速盈"已过了募集期,需要到10月才能再度申购。”建行一位理财经理告诉笔者。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推出余额类现金管理产品的银行已有18家,银行系“宝宝”军团在近一年内迅速壮大。国有大型银行方面,除了农行尚未推出该类产品外,中行的活期宝、工行的薪金宝、交行的快溢通、建行的速盈均已上线。
股份制银行方面也有7家有“宝”类产品,包括民生银行的“如意宝”、中信银行的“薪金煲”、招商银行的“朝朝盈”等。
此外,至少有6家地方性商业银行推出“宝”类产品,包括南京银行的“鑫元宝”,上海银行的“快线宝”,杭州银行的“幸福添利”等。外资银行方面仅有南洋商业银行 (中国)的“智慧金”。
“这些银行系"宝"类产品大部分对接的是基金公司的货币基金产品,且在申购、赎回方面设置了"T+1"、"T+0"等便捷措施,有的产品还能实现支付消费、还信用卡、取现等功能,”业内人士表示,可以看出,银行系“宝”类产品在用户体验方面做了一些功课。
在收益率方面,银行系“宝”类产品的收益与互联网系“宝”类产品不相上下。数据显示,截止9月19日,收益率位居前三名依次分别是苏宁的“零钱宝”、百度“百赚”和江苏银行直销银行的“开鑫盈”,收益率分别为5.1860%、5.0110%和4.8810%。
未来银行系“宝宝”收益率更有竞争力
实际上,在抢占理财市场一年之后,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宝宝”面临着收益率普遍下滑的局面;而另一方面,银行系“宝宝”收益率后来居上,目前普遍高于互联网“宝宝”们,从长期来看,银行系“宝宝”的收益率水平更有竞争力。
至此,银行系“宝”类产品队伍已形成一定规模,余额类理财产品不再是互联网企业独有。
此外,有专家认为,随着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日益严格,众多银行大举调低银行卡转入宝宝类产品的资金限额,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宝类产品的灵活性和收益性。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货币基金将会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而宝类理财产品的投资标的物可能更多转向票据、保险、债券资产和非标资产,余额理财的投资门槛和风险也会相应增加。
慧择提示:综上可知,“宝宝”风光不再,银行系类宝迅速壮大,而且,未来银行系“宝宝”收益率更有竞争力。此外,消费者需要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来选择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切勿盲目选购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