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宜昌市社保局转变服务理念,从方便群众的角度出发,探索建立养老保险信息认证系统(退休人员身份认证人脸识别技术)。目前,全市已有秭归、当阳、枝江及宜昌城区建立了该系统,通过人脸识别技术进行待遇领取资格认证,极大地方便了办事群众,真正实现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困扰:传统指纹认证弊端“催生”资格认证新办法
退休人员养老金领取的身份认证是掌握退休人员生存状态、防止养老金冒领流失的重要措施。从2006年起,宜昌城区开始以指纹采集作为退休人员养老金领取的主要身份认证方式,并对居住在外地的人员异地社保经办机构协助认证和照片认证。随着参保人员逐年递增,以及社保基金社会化发放程度的不断完善,传统的手工身份验证工作模式存在的弊端日渐凸现——
效率偏低。指纹认证每个人需要完成需要好几分钟,异地社保经办机构协助认证和照片认证都要在收到寄来的认证表格和照片后才能完成,花费时间都较长。由于效率低,社保机构往往完成全部退休人员一轮的认证工作需要好几年的时间,这期间若有退休人员死亡家属却不主动上报的话,就无法达到认证监管的作用。
延伸性不足。指纹认证需要本人到社保经办机构或认证点进行,异地协助认证除了要去当地的经办机构认证外,还要邮寄认证表格,认证照片也需要邮寄;三种办法都需要老百姓跑腿,无法实现服务到群众家门口。据统计,目前大约有三分之一的退休人员都随子女居住在异地甚至国外,尤其是随着宜昌城区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全覆盖,退休人员居住地更向农村延伸,传统认证方式不能满足走到百姓家门口的矛盾愈加突出。
安全性不高。传统的指纹身份验证方式存在老年人及多体力劳动者指纹容易磨损,灵敏度不高,且容易出现采用指纹套等伪造指纹的问题;异地居住养老的退休人员也不能完全排除出具假证明及假手续的可能。这对于利用资格认证搜集冒领养老金线索十分不利。
在种种不利因素影响下,如何提升退休人员的归属感和幸福指数,寓管理于服务之中,解决退休人员“急、盼、忧、怨”,也就成为了社保局在资格认证和防止冒领养老金工作中着重思考解决的问题。
探索:人脸识别资格认证技术克服传统弊端
经过多方调研考察,宜昌市社保局发现,目前市场上现有的生物识别技术中,但真正能用到社保业务工作中的,主要是指纹识别技术、人脸识别技术和虹膜识别技术。但指纹识别技术和虹膜识别技术存在各自的弊端,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保基金的监管工作。而人脸识别身份验证系统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对输入的人脸图像或者视频流等信息,进一步提取每个人脸中所蕴涵的身份特征,并将其与已知的人脸进行对比,从而识别每个人脸的身份,具有其他技术无法比拟的优点:
唯一性。人脸识别技术所使用的依据是人的面部图像,人脸具有很明显的特定性,即使是相貌酷似的孪生兄弟姐妹的面部也各有差异,至今尚未发现面部特征完全相同的人。
非接触性。人脸识别身份验证系统采用非接触性工作方式,用户不需要直接和设备进行接触,可实现异地身份验证,有效地节省了退休人员的人力、财力,极大地方便了广大退休人员。
安全性。比传统的身份验证方法更具安全、保密和方便性。独具的活性判别能力,保证了他人无法以非活性的照片、木偶、蜡像乃至人头欺骗识别系统,无法仿冒。
快速性。与其它生物识别技术相比,人脸识别属于一种自动识别技术,1秒时间内可以多次捕捉人脸面部特征而不被察觉,退休人员只需1—2秒的时间就可完成身份验证工作,因此该识别方法不会令人产生反感。
初建:人脸识别技术成效初显
系统建设出速度。在推进养老保险信息认证系统建设进程中,宜昌市立足一个“快”字,宜昌城区从系统立项到设备安装使用仅用8个月时间,就已完成城区238个社区(村)中192家的养老保险信息认证系统的设备安装,并从2013年10月开始在四方堰、杨岔路等四个社区居委会进行了人脸识别试运行,对新增退休人员进行人脸数据采集工作。目前已完成104770名退休人员的数据采集,占全部退休人员(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的99.6%,剩余尚未采集的人员通过人脸数据采集和停发养老金两种方式在2014年12月完成全部数据库采集工作。
配套建设紧跟进。在系统建设加快推进的同时,相关配套建设也同步跟进。城区制定了《宜昌市社会养老保险待遇领取人员资格认证经办规程(试行)》;举办了全市人脸识别待遇领取资格认证系统业务经办培训会,对城区275名社区网格管理员和社保专干进行了业务培训;安排工作人员深入社区现场指导社区经办人员进行系统操作,确保了资格认证工作的顺利实施。
慧择提示:综上可知,宜昌市建立退休人员身份认证人脸识别技术,目前,人脸识别技术成效初显。该识别技术的实施,有利于人们更加方便使用养老保险,进一步提高人们参保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