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中国保险业的半年报已经出炉,可以看出,上半年原保费收入同比增长22%,而且保险业总资产也在不断增加。单从数据看,中国已是全球第四大保险国,让很多保险业内人士欢喜。
但半年报也显示出险资对权益投资的谨慎与对另类投资的青睐,联系到保监会成都会议上项主席对高现金价值业务的忧惧,这折射出当前保险业对资金渴求的背后,或许存在着不为人知的风险。
保险半年报的字里行间
从公布的数据看,保险业仍保持以下特点:
多寡头占优格局依旧。财险三大家人保财险、平安财险、太保财险合计原保费2486亿元,市场比例为65.14%,较2013年度提升0.35个百分点;人身险五大家国寿、平安寿、太保寿、新华、人保寿合计原保费4871亿元,市场占有率63.5%,较2013年度下降6个百分点。寿险集中度下降的主因是上半年银行渠道复苏,希望弯道超车的公司只要愿意支付渠道费即可获得高于行业的高增长。即便如此,行业大多数公司仍处于次要地位,部分公司发展停滞不前。
外资保险公司的优势仍未显现。财险三大外资上半年合计原保费仅42亿元,约占市场的1.1%;保费最大的安盛天平的原保费相当于行业老大的2.32%。人身险五大外资合计原保费218亿,仅占市场的2.86%;保费最多的工银安盛仅为行业龙头的3.94%。尽管今年上半年的情况同比略有好转,但程度有限。
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投连险)仍是人身险公司的重要资金来源。2014年投连险达到2236亿元,约是上半年寿险原保费的29.15%;而2013年度也仅3212亿元(约为寿险原保费的29.9%)。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投连险五大家平安寿(415亿)、华夏寿(395亿)、生命寿(242亿)、泰康(197亿)、前海寿(136亿)合计达到1386亿,约占行业的61.94%。尽管前五大公司有别,如中国人寿不在此列,但行业集中度基本一致。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华夏寿的投连险竟然是其寿险原保费的22倍,而珠江寿的比例更达到惊人的125倍,即该公司实质上已经不能称之为寿险公司,而是典型的投资管理公司了,只是有个合法的保险牌照而已。类似的还有国华寿,其比例也接近10倍。
从资产配置管理看,最为引人注目的特点是:首先,权益投资出现明显负增长,几乎可以肯定错失了三季度以来的强劲反弹行情。截至6月底,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以下合称权益)8048.55亿元,占比9.36%。而3月底为8459亿元,占比10.29%。在保险资金运用余额6月底(8.59万亿)较3月增加3700亿的情况下,权益绝对额竟然减少了451亿元;如果计算配置比例,则减少了0.93个百分点。
事实上,过去2年来,保险的权益投资始终在10%以上,个别年份甚至在17%;但连续多年的熊市所带来的大量亏损使得主要保险上市公司的投资收益率始终不尽如人意,但如今最是令人唏嘘的也许反而是牺牲在黎明前。这不仅让人想起2006年牛市来临前当时的中国人寿购买了所有封闭式基金的10%上限,这笔投资后来产生了200亿的净利润。特别是,如果明天牛市来临,保险资金情何以堪!其次,险资对另类投资的青睐已经登峰造极。今年6月,包括另类投资的其他投资1.66万亿,占比达19.34%;而3月底为1.43万亿,占比17.41%。上升比例接近2个百分点。事实上,2013年6月的其他投资仅9746亿,占比也仅13.38%。一年来,其他投资增加了近6个百分点!
负债端热衷高现价产品
从负债端的角度看,一个十分突出的现象是部分公司对规模扩张的偏好。一方面,如果仅从原保费的角度看,华夏人寿、前海人寿可谓名不见经传,但如从投连险的规模看,半年规模分别达到395亿、136亿,已与大公司比肩。如果按照两者合并口径看,则华夏人寿是中国第八大人身险公司。
但是,投连险之所以未包括在原保费中是由于其本身的保险保障功能几乎没有,这和银行理财、公募基金等本质上没有区别。与其如此,为什么不把这类几乎专门从事投连险的公司归类为资产管理公司呢?或者换个角度,是否可以考虑允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发行投连险产品。
其次,由于保监会没有公布原保费的细分项,因此我们不清楚其产品分布。在此,笔者希望能重温下3、4月间引起保监会雷霆之怒的高现金价值业务。有一点可以肯定,这部分高现金价值业务不是投连险,而是在原保费中。在此笔者以一个不太严格的逻辑推断来论述其规模:由于高现金价值业务今年特别明显,不妨假设往年没有;其次,由于监管部门3月叫停了该业务,因此以上半年数据与1-2月相比,看看有什么发现(表一):
如果我们假设今年前2月与3-6月的发展格局与去年类似,那么可以大致计算出上半年前十大公司的高现金业务的规模(表一);如果我们假设今年3-6月份的保费是真实的话,那么1-2月现有保费扣除真实后则高现金业务规模更大。但是考虑到保险业向来有新年冲喜的习惯,因此该数据可能会引发争议;特别是龙头国寿也开展此类低含金量业务,更会引发反弹。尽管如此,那些前2月保费月均远超后4月的寿险公司,其高现金价值业务规模一定不会小。
流动性风险“地雷”
作为经营风险的行业,保险业经常如小和尚念经般地罗列出各类风险。但保险业最大的风险是由于集体性行为所带来的系统性风险:中国的保险业还是一个规模为王的年代,即使是号称高度市场化的平安、泰康也如大致如此。
由于2007年的大牛市,导致2008年保费规模大跃进:2008年上半年寿险保费达到5257亿元,同比增长103%。这实际上是目前中国寿险业陷入行业性麻烦的罪魁祸首:由于大量资金涌入,而牛市的热情在保险业还高烧未退,于是相当部分资金投资了权益;而随后的大熊市使得保险资金陷入巨额浮亏的泥潭。于是2010年开始,保险资金为了追求高收益主动投向以债权计划为主的另类投资,同时拉长了债券久期;2012年保险新政后则加快引入信托、ABS等高收益品种。(插入第二张图表)
一方面,资金的负债成本上升,为了覆盖资金成本以及抵扣权益亏损所带来的投资收益率压力而被迫投资流动性差、久期长的类固定收益产品;另一方面,保险产品一般是以5年期、尔后则主打3年期产品为主。2014年寿险业的困难在于,2008年的3年期产品在2010年到期时,公司大都选择续发的3年期产品今年再度到期;同时还有2009年的5年期产品在今年叠加出现,而原先的资金早就配置在长久期、无流动性的资产上了,这导致相当部分公司今年实际上无钱归还此前保户的保费。所以,期限错配下又漠视了流动性风险;事实上,如果系统性信用风险在今明年爆发的话、如果中国长时间出现钱荒的话,那么保险业的问题可能远较想象的严重。
当然,今年保险业的流动性问题在年初的大量高现金价值业务的覆盖下已经度过,但明年怎么办?事实上,所谓的高现金价值业务实际上就是以3年或5年期产品的名义出现,其实是1年期归还的“保底的高收益率产品”。笔者认为,部分公司会因此增加至少数亿元的利差损。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总是说改革进入了深水区;我并不清楚保险业的深水区究竟在哪里,我总是怀疑这是否是另一个“无量石壁”?笔者仍认同中国的保险业是朝阳行业的观点,只是有两点仍需解决:一是如何在新国十条的指引下,在法律上、政策上给保险业松绑,使得保险业成为一个市场经济下的金融服务业;二是监管上实质性放松管制、加强以偿付能力为核心的分类监管,尤其是大力鼓励产品创新,特别是跨界融合,那么今天保险业的问题很可能成为下一步大发展的奠基石。如此,保险业的春天就一定会来到。
慧择提示:综上可知,从保险半年报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保险业十分偏好规模扩张,负债端热衷高现价产品,流动性风险“地雷”越来越明显。尽管,保险业出现了很多问题,但这些问题可能成为后期发展的奠基石。
但半年报也显示出险资对权益投资的谨慎与对另类投资的青睐,联系到保监会成都会议上项主席对高现金价值业务的忧惧,这折射出当前保险业对资金渴求的背后,或许存在着不为人知的风险。
保险半年报的字里行间
从公布的数据看,保险业仍保持以下特点:
多寡头占优格局依旧。财险三大家人保财险、平安财险、太保财险合计原保费2486亿元,市场比例为65.14%,较2013年度提升0.35个百分点;人身险五大家国寿、平安寿、太保寿、新华、人保寿合计原保费4871亿元,市场占有率63.5%,较2013年度下降6个百分点。寿险集中度下降的主因是上半年银行渠道复苏,希望弯道超车的公司只要愿意支付渠道费即可获得高于行业的高增长。即便如此,行业大多数公司仍处于次要地位,部分公司发展停滞不前。
外资保险公司的优势仍未显现。财险三大外资上半年合计原保费仅42亿元,约占市场的1.1%;保费最大的安盛天平的原保费相当于行业老大的2.32%。人身险五大外资合计原保费218亿,仅占市场的2.86%;保费最多的工银安盛仅为行业龙头的3.94%。尽管今年上半年的情况同比略有好转,但程度有限。
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投连险)仍是人身险公司的重要资金来源。2014年投连险达到2236亿元,约是上半年寿险原保费的29.15%;而2013年度也仅3212亿元(约为寿险原保费的29.9%)。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投连险五大家平安寿(415亿)、华夏寿(395亿)、生命寿(242亿)、泰康(197亿)、前海寿(136亿)合计达到1386亿,约占行业的61.94%。尽管前五大公司有别,如中国人寿不在此列,但行业集中度基本一致。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华夏寿的投连险竟然是其寿险原保费的22倍,而珠江寿的比例更达到惊人的125倍,即该公司实质上已经不能称之为寿险公司,而是典型的投资管理公司了,只是有个合法的保险牌照而已。类似的还有国华寿,其比例也接近10倍。
从资产配置管理看,最为引人注目的特点是:首先,权益投资出现明显负增长,几乎可以肯定错失了三季度以来的强劲反弹行情。截至6月底,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以下合称权益)8048.55亿元,占比9.36%。而3月底为8459亿元,占比10.29%。在保险资金运用余额6月底(8.59万亿)较3月增加3700亿的情况下,权益绝对额竟然减少了451亿元;如果计算配置比例,则减少了0.93个百分点。
事实上,过去2年来,保险的权益投资始终在10%以上,个别年份甚至在17%;但连续多年的熊市所带来的大量亏损使得主要保险上市公司的投资收益率始终不尽如人意,但如今最是令人唏嘘的也许反而是牺牲在黎明前。这不仅让人想起2006年牛市来临前当时的中国人寿购买了所有封闭式基金的10%上限,这笔投资后来产生了200亿的净利润。特别是,如果明天牛市来临,保险资金情何以堪!其次,险资对另类投资的青睐已经登峰造极。今年6月,包括另类投资的其他投资1.66万亿,占比达19.34%;而3月底为1.43万亿,占比17.41%。上升比例接近2个百分点。事实上,2013年6月的其他投资仅9746亿,占比也仅13.38%。一年来,其他投资增加了近6个百分点!
负债端热衷高现价产品
从负债端的角度看,一个十分突出的现象是部分公司对规模扩张的偏好。一方面,如果仅从原保费的角度看,华夏人寿、前海人寿可谓名不见经传,但如从投连险的规模看,半年规模分别达到395亿、136亿,已与大公司比肩。如果按照两者合并口径看,则华夏人寿是中国第八大人身险公司。
但是,投连险之所以未包括在原保费中是由于其本身的保险保障功能几乎没有,这和银行理财、公募基金等本质上没有区别。与其如此,为什么不把这类几乎专门从事投连险的公司归类为资产管理公司呢?或者换个角度,是否可以考虑允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发行投连险产品。
其次,由于保监会没有公布原保费的细分项,因此我们不清楚其产品分布。在此,笔者希望能重温下3、4月间引起保监会雷霆之怒的高现金价值业务。有一点可以肯定,这部分高现金价值业务不是投连险,而是在原保费中。在此笔者以一个不太严格的逻辑推断来论述其规模:由于高现金价值业务今年特别明显,不妨假设往年没有;其次,由于监管部门3月叫停了该业务,因此以上半年数据与1-2月相比,看看有什么发现(表一):
如果我们假设今年前2月与3-6月的发展格局与去年类似,那么可以大致计算出上半年前十大公司的高现金业务的规模(表一);如果我们假设今年3-6月份的保费是真实的话,那么1-2月现有保费扣除真实后则高现金业务规模更大。但是考虑到保险业向来有新年冲喜的习惯,因此该数据可能会引发争议;特别是龙头国寿也开展此类低含金量业务,更会引发反弹。尽管如此,那些前2月保费月均远超后4月的寿险公司,其高现金价值业务规模一定不会小。
流动性风险“地雷”
作为经营风险的行业,保险业经常如小和尚念经般地罗列出各类风险。但保险业最大的风险是由于集体性行为所带来的系统性风险:中国的保险业还是一个规模为王的年代,即使是号称高度市场化的平安、泰康也如大致如此。
由于2007年的大牛市,导致2008年保费规模大跃进:2008年上半年寿险保费达到5257亿元,同比增长103%。这实际上是目前中国寿险业陷入行业性麻烦的罪魁祸首:由于大量资金涌入,而牛市的热情在保险业还高烧未退,于是相当部分资金投资了权益;而随后的大熊市使得保险资金陷入巨额浮亏的泥潭。于是2010年开始,保险资金为了追求高收益主动投向以债权计划为主的另类投资,同时拉长了债券久期;2012年保险新政后则加快引入信托、ABS等高收益品种。(插入第二张图表)
一方面,资金的负债成本上升,为了覆盖资金成本以及抵扣权益亏损所带来的投资收益率压力而被迫投资流动性差、久期长的类固定收益产品;另一方面,保险产品一般是以5年期、尔后则主打3年期产品为主。2014年寿险业的困难在于,2008年的3年期产品在2010年到期时,公司大都选择续发的3年期产品今年再度到期;同时还有2009年的5年期产品在今年叠加出现,而原先的资金早就配置在长久期、无流动性的资产上了,这导致相当部分公司今年实际上无钱归还此前保户的保费。所以,期限错配下又漠视了流动性风险;事实上,如果系统性信用风险在今明年爆发的话、如果中国长时间出现钱荒的话,那么保险业的问题可能远较想象的严重。
当然,今年保险业的流动性问题在年初的大量高现金价值业务的覆盖下已经度过,但明年怎么办?事实上,所谓的高现金价值业务实际上就是以3年或5年期产品的名义出现,其实是1年期归还的“保底的高收益率产品”。笔者认为,部分公司会因此增加至少数亿元的利差损。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总是说改革进入了深水区;我并不清楚保险业的深水区究竟在哪里,我总是怀疑这是否是另一个“无量石壁”?笔者仍认同中国的保险业是朝阳行业的观点,只是有两点仍需解决:一是如何在新国十条的指引下,在法律上、政策上给保险业松绑,使得保险业成为一个市场经济下的金融服务业;二是监管上实质性放松管制、加强以偿付能力为核心的分类监管,尤其是大力鼓励产品创新,特别是跨界融合,那么今天保险业的问题很可能成为下一步大发展的奠基石。如此,保险业的春天就一定会来到。
慧择提示:综上可知,从保险半年报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保险业十分偏好规模扩张,负债端热衷高现价产品,流动性风险“地雷”越来越明显。尽管,保险业出现了很多问题,但这些问题可能成为后期发展的奠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