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众所周知,在农业生产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时,农业保险可以为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保障和经济补偿。农业保险的推广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国家对农险业务也一直给予支持。
政策性农险防灾减灾挑大梁
自中央财政2007年实施农险保费补贴政策以来,我国农险保费从2006年的7亿元大幅提升至去年的超过300亿元,复合增速高达70%,充分发挥了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效应。据财政部7月2日披露的数据,目前中央财政保费补贴范围已由最初试点的6省(区)扩大到全国,补贴品种由最初的5个种植业品种扩大至种植、养殖、林业3大类15个品种,基本覆盖主要的大宗农产品,各级财政合计保费补贴比例平均达到75%-80%,较试点初期大幅提高。2013年,中央财政拨付保费补贴资金126.88亿元,为2007年的6倍,带动全国农险实现保费收入306.7亿元,为2.14亿户次投保农户提供风险保障1.39万亿元,为3367万户次农户提供保险赔款208.6亿元,发挥较好的强农、惠农政策效果。目前,我国已经拥有全球第二、亚洲第一的农险市场,中央财政也已探索建立多方参与、共担风险的农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在农业风险防范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
保监会主席项俊波也在出席2014年“7·8全国保险公众宣传日”活动致辞时透露,去年东北洪涝灾害中,农险赔款达到38.56亿元,在百年不遇的“菲特”台风和南方旱灾中,农险累计赔付分别达到35亿元和20亿元,进一步丰富和补充现有的灾害补偿和救助体系。值得注意的是,为进一步引导社会资金回流“三农”,7月8日,中央财政规定对保险公司农险保费收入免征营业税,进一步加大税收优惠和奖补政策支持力度。
新型城镇化带来农险机遇与挑战
虽然近几年来我国农险业务飞速发展,但目前农险保费仅占农业总产值的0.2%,可以预见,未来农险市场潜力巨大。
根据海通证券日前发布的研究报告,参考美国农险数据,预计国内农险保费规模将逐步提升至2400亿元,未来市场潜力巨大。亚洲风险中心(ARC)首席技术总监Auguste Boissonnade则公开发表言论预测,在政府强力支持下,中国农险投保人会显著增加,同时考虑到农险也有可能会进一步延伸至渔业,到2017年,中国的农险总保费将有望达到80亿美元。不得不提的是,随着目前新型城镇化步伐加快,我国农险发展将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新型城镇化将逐渐清除农业生产要素在城乡间流动的障碍,带来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趋势,因而激发和强化农业生产者的保险意识,培育和增强农业生产者的投保能力,有助于提升农险有效供给,为农险提供重要的组织基础。
不过,在农业产业化背景下,农险依然面临挑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下农民面临的主要是自然风险,而规模化、专业化的现代农业集聚了市场、技术、制度等风险,同时还伴随着风险的交织与融合。并且,以转基因、生物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技术应用将显著改变农业风险因素,提高农业风险事故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同时,随着农业生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经济全球化、市场国际化及贸易自由化大势已定,市场风险将逐渐成为农业风险的主导因素,并且日趋复杂。
农险可持续发展综合管理体系待建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未来农险要持续健康发展,依然任重道远。由于各类风险相互交织,建立完整的综合性农业风险管理体系已成为我国的迫切需求。从风险管理的对象来看,该体系至少应覆盖对农业自然灾害、农业技术、农业市场以及农业巨灾等方面的风险管理;从风险管理的手段来看,该体系应包括农险、农业再保险、灾害救济、农产品价格保护、订单农业、农产品期货等,其中农险处在核心地位。目前,农险立法进程的滞后仍是阻碍。业内专家建议,应从农险立法和意识培育两方面加大对农险的制度供给力度,推动农险立法,在2012年出台的《农业保险条例》基础上,需要就立法目标、经营原则、经营范围、可保风险、财政补贴及税收政策、经营组织、巨灾风险管理、农险监管等方面做出更明确的界定,在此过程中大力培育农民的农险意识,刺激农险需求。
毋庸置疑,农险的展业、承保、防灾减损、理赔等各个环节需要各部之间的协调配合,对政府宏观管理要求较高,因此我国应设立专门的农险管理机构,统筹全国农险发展。从长期来看,我国农险经营应选择政府支持下的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模式,坚持发挥政府和市场两种机制作用、多层次构建的原则、基本保障下的差异化原则、保护农民利益与培养农民风险意识相结合的原则。正如业界长期呼吁的那样,要想消除农险持续经营的最大障碍,必须逐步建立起农业巨灾风险管理体系,应涵盖农业巨灾基金、农业再保险、农业巨灾风险证券化、农业巨灾指数保险等方面。鉴于目前我国金融市场还不够成熟,业内专家建议,应着重从农业巨灾风险基金和农业再保险展开。
慧择提示:通过以上描述,我们可以得知,政策红利的逐渐释放将促进我国农险业务进一步发展。而随着新型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我国农险发展将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需要建立完整的综合管理体系。
政策性农险防灾减灾挑大梁
自中央财政2007年实施农险保费补贴政策以来,我国农险保费从2006年的7亿元大幅提升至去年的超过300亿元,复合增速高达70%,充分发挥了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效应。据财政部7月2日披露的数据,目前中央财政保费补贴范围已由最初试点的6省(区)扩大到全国,补贴品种由最初的5个种植业品种扩大至种植、养殖、林业3大类15个品种,基本覆盖主要的大宗农产品,各级财政合计保费补贴比例平均达到75%-80%,较试点初期大幅提高。2013年,中央财政拨付保费补贴资金126.88亿元,为2007年的6倍,带动全国农险实现保费收入306.7亿元,为2.14亿户次投保农户提供风险保障1.39万亿元,为3367万户次农户提供保险赔款208.6亿元,发挥较好的强农、惠农政策效果。目前,我国已经拥有全球第二、亚洲第一的农险市场,中央财政也已探索建立多方参与、共担风险的农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在农业风险防范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
保监会主席项俊波也在出席2014年“7·8全国保险公众宣传日”活动致辞时透露,去年东北洪涝灾害中,农险赔款达到38.56亿元,在百年不遇的“菲特”台风和南方旱灾中,农险累计赔付分别达到35亿元和20亿元,进一步丰富和补充现有的灾害补偿和救助体系。值得注意的是,为进一步引导社会资金回流“三农”,7月8日,中央财政规定对保险公司农险保费收入免征营业税,进一步加大税收优惠和奖补政策支持力度。
新型城镇化带来农险机遇与挑战
虽然近几年来我国农险业务飞速发展,但目前农险保费仅占农业总产值的0.2%,可以预见,未来农险市场潜力巨大。
根据海通证券日前发布的研究报告,参考美国农险数据,预计国内农险保费规模将逐步提升至2400亿元,未来市场潜力巨大。亚洲风险中心(ARC)首席技术总监Auguste Boissonnade则公开发表言论预测,在政府强力支持下,中国农险投保人会显著增加,同时考虑到农险也有可能会进一步延伸至渔业,到2017年,中国的农险总保费将有望达到80亿美元。不得不提的是,随着目前新型城镇化步伐加快,我国农险发展将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新型城镇化将逐渐清除农业生产要素在城乡间流动的障碍,带来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趋势,因而激发和强化农业生产者的保险意识,培育和增强农业生产者的投保能力,有助于提升农险有效供给,为农险提供重要的组织基础。
不过,在农业产业化背景下,农险依然面临挑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下农民面临的主要是自然风险,而规模化、专业化的现代农业集聚了市场、技术、制度等风险,同时还伴随着风险的交织与融合。并且,以转基因、生物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技术应用将显著改变农业风险因素,提高农业风险事故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同时,随着农业生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经济全球化、市场国际化及贸易自由化大势已定,市场风险将逐渐成为农业风险的主导因素,并且日趋复杂。
农险可持续发展综合管理体系待建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未来农险要持续健康发展,依然任重道远。由于各类风险相互交织,建立完整的综合性农业风险管理体系已成为我国的迫切需求。从风险管理的对象来看,该体系至少应覆盖对农业自然灾害、农业技术、农业市场以及农业巨灾等方面的风险管理;从风险管理的手段来看,该体系应包括农险、农业再保险、灾害救济、农产品价格保护、订单农业、农产品期货等,其中农险处在核心地位。目前,农险立法进程的滞后仍是阻碍。业内专家建议,应从农险立法和意识培育两方面加大对农险的制度供给力度,推动农险立法,在2012年出台的《农业保险条例》基础上,需要就立法目标、经营原则、经营范围、可保风险、财政补贴及税收政策、经营组织、巨灾风险管理、农险监管等方面做出更明确的界定,在此过程中大力培育农民的农险意识,刺激农险需求。
毋庸置疑,农险的展业、承保、防灾减损、理赔等各个环节需要各部之间的协调配合,对政府宏观管理要求较高,因此我国应设立专门的农险管理机构,统筹全国农险发展。从长期来看,我国农险经营应选择政府支持下的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模式,坚持发挥政府和市场两种机制作用、多层次构建的原则、基本保障下的差异化原则、保护农民利益与培养农民风险意识相结合的原则。正如业界长期呼吁的那样,要想消除农险持续经营的最大障碍,必须逐步建立起农业巨灾风险管理体系,应涵盖农业巨灾基金、农业再保险、农业巨灾风险证券化、农业巨灾指数保险等方面。鉴于目前我国金融市场还不够成熟,业内专家建议,应着重从农业巨灾风险基金和农业再保险展开。
慧择提示:通过以上描述,我们可以得知,政策红利的逐渐释放将促进我国农险业务进一步发展。而随着新型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我国农险发展将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需要建立完整的综合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