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一直都沿袭养儿防老理念,它特别是在农村已经深入农村居民的观念中。但是现在这种养儿防老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正受到重大挑战。那么我国应该怎么应对这种情况呢?下面就来讲解一下国外养老方式,希望会给我们带来启发。
法国人的需求
在法国工作时,我有许多留学巴黎的中国朋友,他们在努力学习期间都尽力自食其力,找点零活,幸运的留学生还能找到陪同老人的工作——陪同聊天,陪同散步,陪同购物,甚至陪同发呆。
对穷学生而言,这种陪聊的工作是打工中的“俏活儿”,不仅轻松且有尊严,它是一对一的,面对的常常是条件好有文化还有气度的人士,这些人肯用金钱来交换时间,用物质上的代价交换精神上的寄托。跟这些人在一起可以增长知识和生活经验,那是付钱都难得买到的。
我的一个朋友陪同的是一个年迈的女研究人员,这个法国妇女生活规律有序,举止气度高雅,不仅纠正朋友法语发音,还能教他各种知识,包括在法国的生活常识、文化习惯和科学道理。
老人付出了多余的金钱却换得身心上的愉悦,青年人付出了多余的时间却换得知识的增长,也赚到了钱,这是典型的双赢。
美国人的智慧
在美国工作时,有一个新式养老院就在我常去游泳健身的路上,那是个红色的楼房,建在哈德逊河边炮台公园那个洛克菲勒花园边。那里老人们享受着彬彬有礼的服务,他们一个个身着正装在餐厅里吃饭聊天,侍者们身着白衬衫加上黑马甲,就像在酒店一样,看上去和谐而有尊严。有时也看到年轻男女加入饭局,那应该是他们的子女在周末来探望。
我曾经出于好奇去里面参观,一个年轻的经理陪着我从楼上到楼下,从食物储藏间到会议厅走了一遍。因为刚开张需要人气,另外美国人迁入新居都有习惯邀请周围邻居前来到访并认识一下。那风度翩翩的中年经理告诉我,这里将是老人们最后的归宿,言下之意:他们将从这里走向坟墓。而其中的各种服务都由他这个老年公寓提供,当然这一切都不是免费的。我觉得他过于直率,把人当成一种产品,多年之后再想想,事实就是这样。只是我们应该把养老做成人性化的产品而已。
很少见到这样的闹市中的养老院,建在寸土寸金的曼哈顿下城,而它旁边几百米处就是世界金融中心,旁边是纽约着名的高中,对面是比较好的公立小学,再多走几百步则是纽约大学。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安安静静的老人们从窗前向外眺望这个他们曾经辉煌过的世界……
英国人的选择
至于英国,那曾经是一个从摇篮到坟墓都被福利化了的国家。即便撒切尔夫人执政时大刀阔斧削减了一些社会福利,压缩了政府开支,养老金开支至今仍然是政府开支中最多的,是国防开支的3倍。
一位年近古稀的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家在给我们介绍他们国家养老制度时讲到,在其岳父去世后他应妻子的请求将90多岁的岳母接到自己伦敦家里同住,专门请人为她做一日三餐,按国人观念讲这是很有孝心的行为了,尤其是他们自己也是高龄的情况下。为了以防万一,他们还特别安装了报警器以便老人应急,结果这位英国老妇人像孩子一样经常按报警器,多数时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急救车却一次次出动,搞得家人和急救机构不胜其烦。尽管如此,依然每次满足老人需求,因为对急救机构来说不值得报警的事情虽小,但对老人来说就是大事。在老岳母又一次摔倒后,妻子和丈夫商量还是将母亲送往养老院。
制度的优势
看来,不少爱面子的法国人喜欢住在自己家中老去,而独立性强的一些美国人年龄大了则愿意过集体生活。英国则是个成熟的居住式养老国家,那里的养老院和社会保障深入人心,成为其他国家效仿的榜样。这中间看上去是个人的选择,其实反映了究竟是家庭还是社会、是个人承诺还是社会契约、是人治还是法治的问题。
中国因拥有2亿老人成为世界上老人最多的国家,由于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加上人们对身体健康的珍视和爱惜,不得不面对和赡养越来越多的老者。
养儿防老在现代中国已经是过去式,不仅因为子女数量不够无力承担,不仅因为子女太娇宠无法承担,也是因为这一代老人打下了天下,不仅养育了后代,还为这个社会创造了大量财富,所以他们的晚年有权利被照料,既然养儿防老已经不现实,制度建设就得跟上。
老年人是社会的财富,而且是一笔重要的财富。从这个意义上讲,忽视老年人就是忽视社会财富,白白让这种精英财富流失,将会付出巨大代价。此外,老人还是社会的稳定器,就像年轻人是社会发动机一样。养老产业或许会给我们高速发展30多年现已见颓势的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慧择提示:根据上面描述可以知道,我国养老观念一直还没有得到太大的改变,这对于我国是很不利的。现在我国养老方式面临着重大挑战,这就需要我们学习国外的养老方式,以此来保障我国居民养老,国外养老方式有着很多需要我国学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