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常,年中银行大考,银行会频频推出各种各样的高收益理财产品,陈女士打算在6月底买理财产品,已经接近6月末了,陈女士去问她存款所在的银行。该银行的回答让陈女士比较失望:10多万元的资金,半年期以上期限的,稳健型的理财产品,最高收益率才5.3%。那么为什么收益率不高?
为什么收益率不高?因为银行不差钱
上周,新闻媒体者沿着学院路的各家银行,开始了寻找“高收益理财产品”之旅。
N银行,在售的理财产品中,年化收益率最高的产品是一款期限最长只有62天的产品,为4.9%。
G银行,在售的产品里,5万元起的保本型产品,只有一款,年化收益率4.2%,另有一款20万元起,预期年化收益率5.2%,为当日在售收益率最高的产品。
J银行,7月3日开始销售的一款理财产品,是最近能预知的收益率最高的理财产品,期限120天,年化收益率5.2%。6月30日起销售的最高收益率为5.1%,期限121天,投资起点10万元。
W银行,一款年化收益率达到6.1%的产品,期限364天,投资起点为100万元。
P银行,一款期限为365天,投资起点100万元的产品,年化收益率6.3%,这是新闻媒体者这一天遇见的收益率最高的一款理财产品。
整体情况来看,在半年末这个时间点,银行的理财产品收益率不高。新闻媒体者问P银行的一位理财经理:为什么今年6月末银行理财收益率没有去年高?
该银行经理很干脆地回答:银行不差钱,为什么要卖高收益率的理财产品?
为何年中不差钱?银行考核机制在变化
按照“惯例”,银行每年的季度末、半年末、年底,这些时间点上,都是“资金吃紧”的时候,去年的6月份,国内银行业甚至出现了难得一见的“集体钱荒”事件。那么为什么今年年中,银行会突然变得不差钱了呢?
我市一股份制银行负责人告诉新闻媒体者,出现这种变化,一是由于贷款增长乏力,存款的需求不大,二是大部分银行对存款的考核方式发生了一些变化。
今年,各大银行的贷款增加不多,部分银行甚至出现贷款余额下滑的现象。贷款跟存款的数量,历来受“存贷比”的制约,在这个比例的作用下,有多少的存款,决定了多少贷款。反过来,如果贷款数额没多少变化,银行也就会主动调整存款的金额,不会一味地让存款增加而不让贷款增加。今年贷款增速缓慢,银行揽储的意愿也就降低了。
另外,银行对存款的考核也逐渐摈弃了“时点考核模式”,即存款余额不再只是参照某一个时间点,而是参照全年平均值等其他更有价值的指标。这样一来,季末、年末等往年存款大挪移的情况也就不太会出现了。“其实往年的那种做法,只是做表面功夫,对银行的利润贡献没有多少实质的意义。”这位银行负责人说,考核方式的变化,对一些银行来说,可能会有阶段性的阵痛,但长远来看,是有积极意义的。
银行不差钱!存款贴息市场大幅萎缩
银行是不是真的不差钱?从外围的一些表现来看,的确如此。
存款贴息市场是否活跃,是反映银行是否缺钱的风向标。6月末,是历年里存款贴息市场最活跃的月份之一。贴息利率高,需求大,似乎成了6月末贴息市场的“标配”。但今年这个市场很不活跃。
温州一家投资公司,去年6月末本地的存款贴息做了10亿元,但今年截至6月29日,本地银行向该公司“索取”的存款金额不到2亿元,最大的一个单子为3500万元,往年经常可以见到的亿元大单,今年没有出现。
反映在利率上,今年6月末的月末贴息,4天时间,100万元的利息是2200-2500元,前几年在4000元左右。一年期贴息利率,在2.8%左右。
虽然对今年6月末的存款贴息量会下滑有预见,但该公司负责人对下滑程度如此厉害还是有点意外。前些年,银行都会提前半个月向他们预约“存款”,他们则根据需求向投资者募集资金。今年按照“惯例”,提前向一些投资者预约了资金,但最近发现,这个惯例被打破了,很多资金放不出去。于是,他们就主动找银行“推销存款”。
“银行对我们说,今年不缺资金。”该负责人说,目前他们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内地市场,比起沿海城市,内地的银行相对比较差钱,因此给出的贴息利率较温州等沿海城市要高不少。据悉,内地一些城市的月末贴息报价为4000元左右,一年期的贴息利率为4%甚至更高。
银行不差钱 是不是好事?
如果银行很真诚地面对一个小企业主说,我们真的不差钱,估计这个企业主会一个耳光扇过去:你若不差钱,为何我们求爷爷告奶奶地去你那里贷款,你就是不贷给我们;原来的贷款,你为何还想方设法地要回去!这个耳光也就活生生地让银行把本来还要说的下面那句话给吞了回去:你能帮我找一个差钱的又符合我们的需求的企业吗?
这个鲜活的场面说出了一个无比纠结的现实。银行不差钱,但很多企业很差钱;银行不差钱,但他们希望自己的钱能花出去。这日子过得真是无比拧巴。
前几年,银行对规模的重视,甚于对利润的重视。这几年,银行吃了一堑,于是就长了一智:规模神马的都是浮云,利润才是王道。
所以,去年开始,银行就拼了老命地压缩那些传统行业的贷款,然后挤破脑袋往那些新兴行业里寻找贷款增长点。但目前看起来,对银行来说压缩传统行业的贷款比后者要容易一些:哪里去寻找这么多新兴行业啊,我们这几年光跟这些传统行业打交道了。先抽回传统行业的贷款,然后向这些需要钱的传统行业的朋友求助,让他帮忙寻找需要钱的新兴行业,这不是欠抽吗?
找不到这些他们迫切需要找到的人,传统行业的贷款又不断抽回来,于是,银行就变得不差钱了。那么,关键时点的存款余额等表面功夫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所以,银行懒得在月末冲量了,也懒得用高收益率的产品换存款了。
慧择提示:综上可知,银行“不差钱”是一个很笼统与模糊的说法,真实情况是银行考核机制的改变,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花钱了。银行的“不差钱”,实际上是“消化不良”,这对于很多企业来说未必是一件好事。
为什么收益率不高?因为银行不差钱
上周,新闻媒体者沿着学院路的各家银行,开始了寻找“高收益理财产品”之旅。
N银行,在售的理财产品中,年化收益率最高的产品是一款期限最长只有62天的产品,为4.9%。
G银行,在售的产品里,5万元起的保本型产品,只有一款,年化收益率4.2%,另有一款20万元起,预期年化收益率5.2%,为当日在售收益率最高的产品。
J银行,7月3日开始销售的一款理财产品,是最近能预知的收益率最高的理财产品,期限120天,年化收益率5.2%。6月30日起销售的最高收益率为5.1%,期限121天,投资起点10万元。
W银行,一款年化收益率达到6.1%的产品,期限364天,投资起点为100万元。
P银行,一款期限为365天,投资起点100万元的产品,年化收益率6.3%,这是新闻媒体者这一天遇见的收益率最高的一款理财产品。
整体情况来看,在半年末这个时间点,银行的理财产品收益率不高。新闻媒体者问P银行的一位理财经理:为什么今年6月末银行理财收益率没有去年高?
该银行经理很干脆地回答:银行不差钱,为什么要卖高收益率的理财产品?
为何年中不差钱?银行考核机制在变化
按照“惯例”,银行每年的季度末、半年末、年底,这些时间点上,都是“资金吃紧”的时候,去年的6月份,国内银行业甚至出现了难得一见的“集体钱荒”事件。那么为什么今年年中,银行会突然变得不差钱了呢?
我市一股份制银行负责人告诉新闻媒体者,出现这种变化,一是由于贷款增长乏力,存款的需求不大,二是大部分银行对存款的考核方式发生了一些变化。
今年,各大银行的贷款增加不多,部分银行甚至出现贷款余额下滑的现象。贷款跟存款的数量,历来受“存贷比”的制约,在这个比例的作用下,有多少的存款,决定了多少贷款。反过来,如果贷款数额没多少变化,银行也就会主动调整存款的金额,不会一味地让存款增加而不让贷款增加。今年贷款增速缓慢,银行揽储的意愿也就降低了。
另外,银行对存款的考核也逐渐摈弃了“时点考核模式”,即存款余额不再只是参照某一个时间点,而是参照全年平均值等其他更有价值的指标。这样一来,季末、年末等往年存款大挪移的情况也就不太会出现了。“其实往年的那种做法,只是做表面功夫,对银行的利润贡献没有多少实质的意义。”这位银行负责人说,考核方式的变化,对一些银行来说,可能会有阶段性的阵痛,但长远来看,是有积极意义的。
银行不差钱!存款贴息市场大幅萎缩
银行是不是真的不差钱?从外围的一些表现来看,的确如此。
存款贴息市场是否活跃,是反映银行是否缺钱的风向标。6月末,是历年里存款贴息市场最活跃的月份之一。贴息利率高,需求大,似乎成了6月末贴息市场的“标配”。但今年这个市场很不活跃。
温州一家投资公司,去年6月末本地的存款贴息做了10亿元,但今年截至6月29日,本地银行向该公司“索取”的存款金额不到2亿元,最大的一个单子为3500万元,往年经常可以见到的亿元大单,今年没有出现。
反映在利率上,今年6月末的月末贴息,4天时间,100万元的利息是2200-2500元,前几年在4000元左右。一年期贴息利率,在2.8%左右。
虽然对今年6月末的存款贴息量会下滑有预见,但该公司负责人对下滑程度如此厉害还是有点意外。前些年,银行都会提前半个月向他们预约“存款”,他们则根据需求向投资者募集资金。今年按照“惯例”,提前向一些投资者预约了资金,但最近发现,这个惯例被打破了,很多资金放不出去。于是,他们就主动找银行“推销存款”。
“银行对我们说,今年不缺资金。”该负责人说,目前他们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内地市场,比起沿海城市,内地的银行相对比较差钱,因此给出的贴息利率较温州等沿海城市要高不少。据悉,内地一些城市的月末贴息报价为4000元左右,一年期的贴息利率为4%甚至更高。
银行不差钱 是不是好事?
如果银行很真诚地面对一个小企业主说,我们真的不差钱,估计这个企业主会一个耳光扇过去:你若不差钱,为何我们求爷爷告奶奶地去你那里贷款,你就是不贷给我们;原来的贷款,你为何还想方设法地要回去!这个耳光也就活生生地让银行把本来还要说的下面那句话给吞了回去:你能帮我找一个差钱的又符合我们的需求的企业吗?
这个鲜活的场面说出了一个无比纠结的现实。银行不差钱,但很多企业很差钱;银行不差钱,但他们希望自己的钱能花出去。这日子过得真是无比拧巴。
前几年,银行对规模的重视,甚于对利润的重视。这几年,银行吃了一堑,于是就长了一智:规模神马的都是浮云,利润才是王道。
所以,去年开始,银行就拼了老命地压缩那些传统行业的贷款,然后挤破脑袋往那些新兴行业里寻找贷款增长点。但目前看起来,对银行来说压缩传统行业的贷款比后者要容易一些:哪里去寻找这么多新兴行业啊,我们这几年光跟这些传统行业打交道了。先抽回传统行业的贷款,然后向这些需要钱的传统行业的朋友求助,让他帮忙寻找需要钱的新兴行业,这不是欠抽吗?
找不到这些他们迫切需要找到的人,传统行业的贷款又不断抽回来,于是,银行就变得不差钱了。那么,关键时点的存款余额等表面功夫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所以,银行懒得在月末冲量了,也懒得用高收益率的产品换存款了。
慧择提示:综上可知,银行“不差钱”是一个很笼统与模糊的说法,真实情况是银行考核机制的改变,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花钱了。银行的“不差钱”,实际上是“消化不良”,这对于很多企业来说未必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