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个项目难出一只产品
今年以来被曝出问题的信托产品中,大多数为房地产项目。而在对楼市预期悲观的背景下,使得房地产信托风险更为人所关注。来自用益信托网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房地产集合信托成立规模成逐月下降趋势,在5月总体所占比例更是达到年内最低值18.1%。
“现在大家对房地产预期比较悲观,我们加强了这方面风控。”一位中小型信托公司房地产信托经理小张对中国证券报新闻媒体者说:“我们现在基本是在20个项目里才挑出一个出去考察,而最终能不能做还不一定,得取决于考察结果。”这位信托经理透露,他们现在做房地产项目,不仅要求抵押充足,还特别重视该房地产项目的销售前景,保证信托计划的还款来源。
此前以做房地产业务着称的某大型信托公司,大幅提高了业务操作门槛,将房地产业务重心转向一线城市,对二线城市房地产项目采取谨慎准入的态度,三四线城市则仅限特大型开发商。此外,该公司还提高了房地产业务交易对手选择标准,对交易对手的开发能力和现金流压力进行严格审查,并要求合理控制客户集中度。
值得注意的是,各家信托公司对风控的标准不尽相同。例如,有些信托公司要求融资方必须是省内龙头企业,而有些信托公司并没有放弃小型开发商,只要项目不错依旧会做。
两万亿元刚兑规模
事实上,不仅仅是房地产信托,诸如工商企业信托等类型也在今年被曝发生问题。风险项目屡现,使得人们开始关注:到底有多少信托产品面临兑付风险?
根据信托业协会此前公布的数据,截至今年一季度,国内信托规模已达到11.7万亿元,但其中单一资金信托就占了总规模的69.48%,集合资金信托仅占比24.97%,规模为2.9万亿元。
“众所周知,单一信托是不存在刚性兑付这一说法的。但实际上,在这近3万亿元的集合信托中,也并不是都需要刚性兑付的。”某信托公司高管对中国证券报新闻媒体者表示,一些真正的投资型产品,比如VC/PE型、投向二级市场的阳光私募产品,不存在刚性兑付问题,而这部分的规模约有1万亿元。“存在刚性兑付这一说法的,也就是这近两万亿元的债权类产品。”前述信托公司高管说。
某南方信托公司高管透露,随着风险个案增加,今年信托公司更加注重自有资金的流动性,用以处置项目风险。事实上,用自有资金或过桥资金接盘,是目前信托公司处置风险项目最为常用的手段之一。日前,安信信托公布的“生前遗嘱”则披露了更多信托公司处置风险项目的措施,其中包括积极与交易对手协商,并通过以下方式进行风险缓释:协调和主导交易对手制订可行筹资方案,按时分配信托利益;转让信托计划持有的债权或股权;协调和督促信托计划项下融资方出让资产;折价/降价转让项目财产;筹措其他资金偿还信托收益;处理抵/质物或要求担保人履行担保义务。
“在目前这种情况下,信托项目风险暴露并不意味着投资者受到损失。”前述信托公司高管说,事实上,到目前为止,没有出现完全打破刚性兑付的情况。
提升风险意识
尽管信托公司一般会采取措施保障兑付,而且现在开展新业务时加强了风控,但业内人士认为,投资者还是应当在投资信托产品时,树立风险意识。
“毕竟,信托产品8%至12%的固定收益,本身就意味着具有一定的风险。”前述信托公司高管说:“这么高的收益,风险肯定和银行存款是不一样的,所以在投资信托时,一定要有承担风险的意识,而且信托合同里并没有约定产品是保本、保收益的。”
业内人士建议,投资者要结合自己的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选择信托产品。风险偏好较低的投资者应当选择一些收益率略低,但风险较小的,诸如信政合作类的产品,同时要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选择适当的投资量和投资期限。一般而言,尽可能选择期限在两年以内的产品。
“同时,信托公司要做到卖者有责。”这位信托公司高管说。中国信托业协会专家理事周小明撰文指出,信托公司近年来发生的个案信托项目风险事件暴露出的两个最大问题是:全面尽职管理意识不足,对于一些项目特别是来自银行的项目,尽职管理意识淡漠,粗放决策,疏于管理;全面尽职管理能力有待提升,管理重心过于集中于项目本身,缺乏基于行业分工的行业总体研判能力,导致行业发展周期风险管理能力缺失。
“无论是对受益人负责,还是对自身负责,信托公司风险管理的第一道防线是全面的尽职管理意识和能力。”周小明说:“所幸的是,无论是行业经营者还是行业监管者,对这一点均已有充分认识。”
慧择提示:据有关人士表示,总体而言,信托目前并不存在系统性风险,但需警惕风险个案。出于对风险的防控,现在信托公司在发行新产品时已普遍提高风控标准,而对于近2万亿元需要刚兑的产品,信托公司亦采取种种措施保障兑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