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灵丛台是文人墨客追忆英雄的常去地。古人曾用“天桥接汉若长虹,雪洞迷离如银海”的诗句,描绘丛台的壮观。进入武灵丛台,您会看见建筑精美的小凉亭,红柱碧瓦,画栋雕梁,重檐兽角。推开红色雕花木门,进入约一间屋大小的方形亭间,面对古色古香的石桌、石墩,很像是撩袍端带的帝王将相刚刚离去。如果您也想来这里看看精美的小凉亭,您还要做好您的旅游功课,小编为您准备好了武灵丛台旅游攻略。

  武灵丛台旅游攻略一
  丛台简介丛台一名,始见于《汉书·高后纪》,高后元年(前187年)"夏五月丙申,赵王宫丛台灾"。唐颜师古注曰:”连聚非一,故名丛台。盖本六国时赵王故台也在邯郸城中。“相传它始建于赵武灵王时期(公元前325—前299年),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故称武灵丛台。武灵丛台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发生地。战国时期,赵国本是一介小国,武灵王即位后,决心使国家强盛起来。当时北方少数民族被称为“胡人”,他们身着窄衣,以能征善战着称,武灵王遂让赵国上下都改穿胡服,勤练兵马,终于使赵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史载丛台上有天桥、雪洞、妆阁、花苑诸景,规模宏大,结构奇特,装缀美妙,名扬列国。

  武灵丛台旅游攻略二
  两千年来,丛台建筑多次毁坏或重建,已改变了原来的规模和布局,失去了原有的建筑风格。如台的顶部原是平台,名曰”武灵台“,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建亭于台上,名曰”据胜亭“。现在我们所见到的丛台建筑,是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重建的。解放后,以武灵丛台为中心,修建了人民公园。

  武灵丛台旅游攻略三
  第二层台面距地表7米,东西59米,南北80米,其中向南突出一段长40米,宽10米,为明代城墙残段。台北有5间大屋,名“武灵馆”,是纪念武灵王的建筑。室前的小亭为“回澜亭”,建于1931年,台面周围台墙镶嵌有许多碑碣。其中,清末进士王琴堂的梅花刻石与举人李世昌的兰花石碣倍受游人赞扬。
  台的最上一层,门额上题有“武灵丛台”几个大字,顶台呈圆型,直径19米,距地表13.5米,原是平台,俗称“武灵平台”。明嘉靖十三年始建亭于台上,取名“据胜亭”,其意是在防御上据此者胜。据胜亭圆拱门门媚上有“夫妻南北;兄妹沾襟”八个朱红大字,流传很广的“忠孝节义二度梅”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相传,公元8世纪末叶唐朝德宗年间,忠臣梅伯高被奸相卢杞诬陷遇害。梅伯高之子梅良玉逃脱后,被陈东初招为家僮。陈与梅伯高结交甚密,终日寻梅子不见。后来梅花二度开放时,陈得知家僮即梅良玉,便将爱女杏元许配给他。卢杞又欲加害于陈,便奏明皇帝将杏元封为御妹嫁至外邦,并将陈东初夫妇下牢。到外邦和亲的陈杏元由梅良玉相送,一程泪一程血行至邯郸,携手登上武灵丛台,由此哭别。这个宣扬忠孝节义的故事,为游人平添了一段了解中国封建传统的趣话。

  武灵丛台旅游攻略四
  现存古丛台为清代同治年间重修,占地1100多平方米,高28米。砖高台的底层南北各有一门,甬道右侧的台墙上还嵌有“滏流东渐,紫气西来”几个大字,北门台阶上的大石碑,是乾隆帝游江南路时亲笔书写的诗碑。当中一层有 5间大屋,名“武灵馆”,是为纪念武灵王的而建。最上一层门额上题有“武灵丛台”几个大字现存古丛台为清代同治年间重修,占地1100多平方米,高 28米。三层青砖高台的底层南北各有一门,甬道右侧的台墙上还嵌有“滏流东渐,紫气西来”几个大字,北门台阶上的大石碑,是乾隆帝游江南路时亲笔书写的诗碑。当中一层有 5间大屋,名“武灵馆”,是为纪念武灵王的而建。最上一层门额上题有“武灵丛台”几个大字。

  经过2000多年岁月蹉跎,经过历代的修缮和改建,武灵丛台虽然已经失去原貌,但它仍然保存着古代亭榭的独特风格。时间洗礼下,古老丛台的气势更加雄伟,建筑愈臻精美,犹如一个昂首挺胸,坐北向南,拔地而起的“英雄武士”。您被这样的壮丽的景观感动了吗?不如现在就带着您的武灵丛台旅游攻略,出发吧!